生活中的动情
教学目标:1、写记叙文,会具体地写人记事,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那么,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呢?回答是肯定的。同学们虽然没有“战火分飞”的经历,也少“痛失亲人”的感受,但是像《散步》《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所反映的那样的生活体验,同学们的生活中则是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的。
 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
记录本,随时摄录一些感情的神貌,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捐钱(2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
 一般来说,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可以看作动情点。譬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便是最能给“我”以鼓舞的动情点。因此,作者对小姑娘打电话的动人事例做了具体描述,来渲染她的“镇定”;对困苦的家庭环境做了具体的描绘,来渲染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勇敢”;对做灯送客人以及安慰客人等情节做了细致的描写,来表现小姑娘坚信未来的“乐观”。在叙事的文章中,能够展现整个事件的内涵之处便是动情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铺陈了“我”冒险攀登悬崖从而陷入困境,并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过程。尤其是先细腻地刻画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心惊肉跳地蹲、头晕目眩地向下望、全身麻木地伏等,而后又细致地描写了因毫无信心而啼哭及信心萌发探踩岩石,最后爬下悬崖的过程。
捐一个微笑
队伍好长。站在我前面的是母女俩,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女儿仰起小脑袋奶声奶气地背着唐诗,背完一首,就像母亲讨表扬。年轻的母亲不吝啬,反复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再接再厉。
捐款台上的“设施”很简陋。一张桌子上摆了个永红纸包着的募捐箱,纸上有字:“向地中海贫血症儿童献爱心。”站在我前面的年轻母亲捐完了款准备走,受灾捐款箱旁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姑娘似乎被那可爱的还在背唐诗的小女孩吸引住了,拉住她的手,逗她:”小妹妹,你妈妈给患病的哥哥捐钱了,你捐点什么呀?
小女孩不作声,抬头看看她妈妈,又看看跟他说话的,手在口袋里透科几下,什么也没掏出来,嘴一撇,竟哭了起来。原本只想逗逗孩子的姑娘慌了神,脸涨得通红。显然,她自己也是个大孩子,面对着以外,乱了方寸。她唯有尴尬的站着,满脸的歉意地看着小女孩的母亲。
年轻的妈妈却没慌,边给孩子擦眼泪边说:“洋洋,你给笑一个,笑一个,你说你就捐一个甜甜的微笑给患病的哥哥。
“小女孩真的立刻笑了,泪水还挂在眼角上,她还抽泣着,别扭的让旁边的我,也差点忍不住了出声来。
母女俩已经朝前走去,我往募捐箱放着钞票,目光却还在追随她们。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又回过头,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脸上都带着甜甜的笑。我数得一清二楚,她一共捐了六个天使一般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