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慈善理念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相对缓慢。过去发展慈善事业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这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更深层次的思想即慈善理念去指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是民间慈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主力军,而且大学阶段是个体慈善理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慈善理念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慈善理念的发展趋势,对培育社会慈善理念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为了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慈善理念提升自己的价值观,结合问卷调查,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慈善理念的特性及其原因,并以学校层面为主探讨了慈善理念的培育途径。
标签:
大学生;慈善理念;成因;对策
捐钱F2
1慈善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在《辞源》中慈善指仁慈、慈爱和善良,而《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慈善是关怀他人,富有爱心。慈善突出的是一颗善心,个体如果没有爱心,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善举。在西方,charity和philanthropy是“慈善”的对应词,区别在于:charity主要指对穷人的帮助和救济,本质上是一种施舍的行为,体现了西方浓厚的宗教彩,而philanthropy的公益性较强、覆盖面更广,更侧重长远目标和效果。我国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则采用的是philanthropy的表述,慈善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下,由个人或社会团体自愿建立的,无偿帮助弱势体的奉献行为。
慈善理念,是为个体参与慈善活动“提供动力和导向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个体对慈善现状的整体认知,认知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个体慈善行为的选择。只有在认知上对慈善事业予以肯定,个体才愿意去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才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它不仅是个体参与慈善行为的动力,也是评价慈善行为是否得当的标准。
2我国大学生慈善理念的特性
本次问卷调查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回收率是95.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问卷率是89%。调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被调查者
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家庭情况等。二是被调查者的慈善认知,包括对慈善事业的了解与评价等。三是被调查者的慈善行为,包括参与方式、捐赠对象及信息获取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