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站建设解说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定要求,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营造未成年人和谐、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天山路街道、江苏路街道先行先试,于日前建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既是为街道的未成年人关爱工作多加了一道“安全阀”,也为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提供了实体“样板间”。
先行先试”5+5+3” 工作机制
日前,江苏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在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三楼挂牌成立。该站将以五大工作原则为导向,围绕儿童成长需求,落实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司法、福利服务等五项保障措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构建“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三方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发挥指导作用,建立专门队伍
作为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工作的执行机构,江苏路街道未保站积极落实辖区范围内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工作,指导街道儿童督导员、居委会儿童主任履职尽责,定期开展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培训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会,建立起“3+N”困境儿童帮扶队伍,即“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其他社会力量”。
创新筛查机制,形成关爱闭环
街道未保站充分运用“社区云”平台的模块化信息优势,时刻掌握社区未成年人动态,排摸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的风险,对街道内陷入困境和风险的未成年人,做好“一人一档”信息登记并定期探访。主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侵害、需要救助等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做好信息记录和报告登记。必要时提供紧急干预,做好风险监测和强制报告工作。
引导社会参与,提供专业服务
街道未保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联合社区单位鼎植口腔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口腔检查,提供免费补牙服务;组织社区学龄段儿童参与“铺路石”外教授课体验活动;结合“社区护苗联盟”困境儿童试点项目,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围绕社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家庭监护、教育帮扶、日常照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的监护支持服务。
“八个一”标准建设未保站
天山路街道率先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并在近日举行揭牌仪式。
按照要求,未保站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枢纽”作用,打造0-18岁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学习、交流和成长的活动空间。整合各类资源,面向辖区未成年人提供入户探访、个案跟踪、亲情陪伴、救助帮扶、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普惠型服务,实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全覆盖”。同时,为困境儿童开辟“绿通道”,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形成多方参与、支持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未保站设置“八个一”的标准,即有一支工作队伍、一个活动场地、一个服务窗口、一个议事场所、一套制度流程、一本服务台账、一套工作档案、一面展示墙等,确保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人干、活动有场地、诉求有渠道、解困有平台。
“1+1+18”管理模式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一个未成年人保护站,为辖区内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及情感辅导等服务;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困境儿童临时照料点,居民区一旦发现遭
受监护侵害、无人监护或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的未成年人,及时送到街道临时照料点。
在18个居民区活动室设立“儿童之家”,由各居民区的民政主任兼任儿童主任,建立并落实“一人一档”工作档案,对辖区内未成年人情况全面掌握。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长宁10个街镇中,天山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硬件、软件都比较完备,成立工作站有比较好的条件。”
天山路街道共有18周岁以下儿童6500余人,其中困境儿童50名,残疾儿童12名,监护缺失儿童2名。建立未保站,天山路街道不仅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各部门负责人皆承担相应职责,还建立区级、街道、居民区三级工作网络,打造“1+1+18”的管理模式,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
此外,天山路街道未保站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参与街道困境儿童服务的第三方——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已自然衔接入未保站的相应工作中,未保站也将继续联系、孵化培育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
作为长宁区首个建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天山路街道将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有益实践,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