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
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
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二、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了解内容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
青:山
未了:不尽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望岳原文
(3)、诗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呢?它的青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那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
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于是,他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凌:登
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没有,会当、终当
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绘,师总结
四、体会每联的作用
1)、首联:广阔、高
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
3)、颈联:高俊(云层)
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抱负,所以,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五、感悟总结
1、列举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却在山脚。(引导学生要不怕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2、人生也是如此,犹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脚徘徊,缺乏尝试的勇气,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废,而那些坚持不懈,用于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并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只要你用于攀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一览众山小。
联系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带感情齐读诗歌,读出信心,读出雄心壮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2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