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特别是对诗歌分析领域。文本细读,“非个性论”,语境分析,悖论,反讽都是至今影响很大的常用文学批评概念。1930年代我国诗人,翻译家曹葆华将新批评引入中国,给中国文坛带来极大的,延续至今的影响。本文结合以艾略特,瑞恰慈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一些核心手法对我国现当代诗歌加以浅析。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瑞恰慈;中国现当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13-02
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在40-50年代于美国达到繁盛时期,作为20世纪英美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以瑞恰慈和艾略特为代表的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批评界仍具有至今仍有着深远作用和意义。
艾略特在其《传统于个人技巧》中鲜明阐述了他的“非个性论”,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歌本身,即立足于作品本身来分析作品,“非个性化“理论日后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石。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客观对应物”概念,诗人的主观情感所寄托在客观的事物,情景,使得诗人主观的不可感知的情感,幻觉化为能为读者接受的可感之物。
当代诗歌与艾略特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另一位代表人物瑞恰慈的的理论奠定了新批评对诗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出语境分析理论,并将其定义为新修辞学,对词语的功能进行详尽的探索,拒绝其他学科内容的介入。
新批评注重基于文本进行分析,反对将研究重点放在读者和作者上,是一种重视语义学研究的文学批评方法。新批评理念传入中国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途径主要是学者讲习与演讲以及翻译与写作。1937年,翻译家,诗人曹葆华将自家翻译、发表的介绍西方诗学理论的一些论文结集为《现代诗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收入了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等经典西方文学批评文章。①后来王佐良,艾可嘉也对艾略特作品以及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