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一、填空题
【答案】反北岛
【解析】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二、名词解释
1.骆一禾
答: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
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2.第三代诗人
答: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
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3.第三代诗
答: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
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等。
4.新生代诗
答:新生代诗是指继“朦胧诗”后新出现的诗歌潮流,又称“后新诗潮”。1986年中国现代诗发展为其崛起的标志。新生代诗歌呈三种流派:“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书面语写作”的诗人,即追求语言的典雅气质、注重修辞效果,强调词语的想象力,突出的诗人有西川、藏棣、西渡、代薇等;“口语写作”的诗人,强调日常生活语言和民间语言作为自身的诗歌语言资源,反对、摒弃修辞手法,其代表诗人有伊沙、沈浩波、伊丽川等;“复合型写作”则是前两种流派互渗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徐江、谯达摩、侯马、金海曙等。
5.史铁生
答: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l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的关切。这种对于“残疾人”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二、简答题
“新生代”诗歌的主要特征。
答:“新生代”诗歌,即“第三代”诗歌,是“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丁当、小君等。“新生代”诗歌被看做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其诗歌具有以下特征:(1)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在个人经验的转变中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深刻体验现代人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2)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莽汉主义、圆明园诗、星期五诗、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等。
①非非主义:创立于1986年上5月4日,是四川的诗歌试验活动,最有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伦佑、蓝马、杨黎、敬晓东、刘陶、何小竹、吉木狼格、李亚伟、小安等,其诗歌阵地为1986年5月创刊的《非非》。
非非主义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唯一有明确诗歌理论主张的诗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
a.在诗歌创作方面倡导感觉还原、意识还原和语言还原;
b.在诗歌的语言方面坚持对语言施以三度程序的非非处理——超越“是”与“非”的两值价值评价,使所用语言在非两值定向化的处置中,获得多值乃至无穷的开放性,赋予语言新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c.在诗歌批评方面,推出创造批评法——其批评致力于一切非创造因素的清除与否或者程度怎样,这一清除工作主要体现在感觉、意识和语言三个方面。
②他们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冬的南京,主要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丁当、小君、吕德安、王寅、小海、普珉、陆忆敏、于小韦等。
③海上诗:成立于1984年秋天,主要成员有默默、刘慢流、孟浪、王寅、海客、郁郁、折声、古代、陈东东、陆忆敏、天游、韵钟、冰释之、赤峰、舟子等。代表诗人是孟浪、郁郁和陈东东。诗社有《海上》《大陆》《撒娇》等。
④莽汉主义:成立于1984年,1986年宣布解散。主要成员有万夏、胡玉、二毛、袁媛、刘永馨、胡冬、梁乐、柳箭、马松、李亚伟等。“莽汉主义”不完全是诗歌,它更多地存在于莽汉行为。作者们写作和读书的时间相当少,精力和文化被更多地用在各种动作上,
如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追女人、冒险等。
(3)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主体意识的不断萌发,在其诗歌中具体表现为以反英雄平民的角审视日常生活及其在语言延化为口语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体验。
(4)诗歌呈现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新生代”诗歌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把诗从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无论从文化的角度或是生命的视角都向主体意识的探求与审视迈进了一步,向个人意识的深层面展开。
总之,“新生代”诗歌以反文化为特征,淡化社会历史意识、取消文化的意义,排除文化对人的束缚,回到生命本身。如四川的“非非主义”“莽汉主义”“他们文学社”“撒娇派”等在创作方面都倾向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比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诗人而言,大雁塔不再以文化意象的姿态去象征什么,而仅仅是拥有一些高度的“塔”,历史赋予大雁塔的种种文化内容被诗人冷冷拒绝了。
三、论述题
论述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思想意蕴和生命意识。
答:(1)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以其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
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认也只能由他独立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当代诗歌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思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出来的:他在腿残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原产生了神秘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超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
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她兼着痛苦与惊恐祈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到”。母亲完全是在这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运,史铁生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