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
镇江高专学报JournalofZhenjiangCollege
Vol.34 No.1Jan.,2021
肖起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王绩的诗文塑造了鲜明的自我形象,呈现了其复杂的人生历程。其自我形象主要分为3类,即意气风发的进取者形象、无奈落寞的归隐者形象、独树一帜的孤独者形象。关键词:王绩;自我形象;归隐者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148(2021)01-0034-03
收稿日期:2020-05-23
作者简介:肖起帆(1996—),女,河南安阳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研究。
王绩(590—644年),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一生三仕三隐。王绩的诗文创作具有较强的自传性。
王绩主张“诗者,志之所之;赋者,诗之流也”[1]2
、
“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
也”[1]148,即认为诗赋功能主要在于抒情、言志。因此,王绩的诗歌侧重抒发自身情感,甚至有的作品直接以“言志”“叙志”等词语为题,如《春日山庄言志》《久客斋府病归言志》《未婚山中叙志》《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等。政治上的不得志使王绩一直在入仕和退隐之间徘徊,在“适人”与“自适”的矛盾中,他最终选择了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但静谧的田园生活无法抚平其胸中块垒,他的精神世界落寞且孤苦。笔者从王绩在诗文创作中刻画的自我形象入手,探究其孤寂与苦闷的精神世界,这对全面把握其人其诗具有积极意义。
1 意气风发的进取者形象
早年时期的王绩才华横溢,他以西汉建立以来
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公孙弘为奋进目标,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广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这一时期的王绩是意气风发的进取者形象。
王绩出身于“六朝冠冕,国史家牒详焉”[2]1
的仕宦之家,其兄王通为隋末大儒,深受家族文化的影
响,王绩年少时便有广济天下的抱负。他天资聪颖,自幼“有奇思,八岁读春秋左氏,日诵十纸……性特
好学,博闻强记”[2]1
,熟读儒家经典之余,还通晓阴
阳历数,“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1]110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既妙占算,兼长射覆”
[2]3
,言事若神。自诩“无事不兼修”[1]110
,憧憬“明经思待
诏,学剑觅封侯”[1]110
,王绩15岁便开始了长安干谒
之行。“谒越公杨素……因与谈文章,遂及时务。君瞻对闲雅,辩论精新,一座愕然,目为神仙童
子。”[1]2此时的王绩被称为“今之庾信”[2]2
,“高情
胜气,独步当时”[2]2
,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王绩非常敬重、仰慕公孙弘,其强烈的致仕之心也是受到公孙弘传奇经历的影响。《汉书》记载:“公孙弘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凡
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3]2273-2281公孙
弘在不惑之年始学《春秋》,耳顺之年才开启仕途之路,并最终升至丞相之位,这给有少年天才之称的王绩带来无限希望。王绩甚至曾效仿公孙弘年少时的“牧猪”行为。史书记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有罪,
免。家贫,牧豕海上”[3]2273。王绩在《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中回忆:“忆我少年时,携手游
东渠。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同志亦不多,西庄有姚徐。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尝学公孙弘,策
杖牧猪。”
[1]55
为了实现“觅封侯”的理想,王绩“弃?频北上,
怀刺几西游”[1]110(《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终
于在“大业末,应孝悌廉洁举,射策高第,除秘书省
正字”
[2]2
,开启了其首次仕宦生活。此时的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王绩也清醒地认识到政治的黑暗、官场的凶险,但他始终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伊
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1]55(《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这几句诗生动描写了历年战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罪行。甚至远涉雁门、胡中之时,王绩也曾以苏武、李陵自喻,“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1]79(《在边三首·其二》),报国之情令人动容。
隋朝灭亡后,王绩的济世之心并没有消失,他对刚建立的李唐王朝满怀希望,“乱极则治,王途渐亨,天灾不行,年谷丰熟,贤人充其朝,农夫满于野。……又知房李诸贤,肆力廊庙,吾家魏学士亦申基才,公卿勤勤,有志于礼乐,元首明哲,股肱惟良,何庆如之也”[1]149(《答冯子华处士书》)。在友人薛收的举荐之下,王绩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应征入仕,他高呼“皇明照区域,帝思属风云。烧山出隐士,治道送征君”(《被举应诏别乡中故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 无奈落寞的归隐者形象
王绩生逢乱世,虽有报国志,却怀才不遇,“起家以禄仕,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1]184(《自作墓志文》)。出身士族的王绩无法接受才高位卑的现实,逐渐醉心老庄之道,追寻陶潜的归隐足迹,试图在自然山水中寻心灵的慰藉。王绩身处江湖却“心居乎魏阙之下”[4]510,他无法象陶潜那样身心合一地融于自然,只能成为一名无奈落寞的归隐者。
王绩归隐的背后掺杂着很多无奈与辛酸。表面上看,他是因嗜酒耽误公务而被弹劾罢官,但实际是受朝廷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影响。隋末唐初政局混乱,为政者“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余”[1]75(《端坐咏思》),官场上“无处不营营”[1]64(《山中独坐》)、“刑罚不中,谗淫罔极”[1]212(《祭杜康新庙文》)。王绩经历过“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虚”[1]55(《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的战乱,对政权斗争的危害极其警惕。王绩时常在诗文中表现对政治灾祸的恐惧,在《古意六首》其三中,王绩以宝龟“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1]119的杀身之祸隐喻仕宦生活的变幻无常。在《灵龟》诗中,王绩表现了“本缘末丧,命为才绝”[1]43的因才致祸思想。此时的王绩以岌岌可危的翠竹自比,“霜霰封其柯, 鸾食其食。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1]119(《古意六首》其二),感觉自身的命运就像时刻会被伐的翠竹一样,身处混乱的朝局之中需要时刻担心自己的安危。因此有学者认为“隋末唐初社会风云的变幻、官场的凶险、礼乐的崩溃,是造成他难以‘顺适’的根本原因”[5]。面对这样的乱局,王绩“自觉生如寄,方知世如萍”[1]54(《泛船河上》),开始像魏晋名士那样归隐山林以明哲保身。
刚归隐时,王绩纵情享受田园的宁静,苦闷情绪在闲适的田园中得到缓解。他时而放声高歌,“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1]46(《夜还东溪》);时而醉酒奏琴,“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1]66(《田家三首》其二);时而躬耕自足,“耕夫田作业,巢叟树为家。晚谷柔残黍,春园扫落花”[1]106(《咏隐》)。王绩跟随陶潜的足迹走进山林,但失意的痛苦始终占据他的内心,因而无法真正拥有陶潜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73的释然,在山林中的日常活动时时凸显与自然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其诗作《野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他看到落日余晖中驱犊而返、带禽而归的人们,内心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反而由人们归家这一行为想到自己的无处可归,难以自抑的孤独之感由此触发。王绩深刻体悟到自己“相顾无相识”[1]77的孤单,只能吟唱“长歌怀采薇”[1]77,遐想与伯夷、叔齐等人为友,以此宽慰自己苦闷的内心。
王绩内心的痛苦使他无法欣赏山林中的处处生机,反而偏爱人迹罕至的荒凉之景,在诗文中大量使用灰调的词语来描写深冷晦涩的景物。如《题黄颊山壁》:“崩臻横古蔓,荒石拥寒苔。野心长寂寞,山径本幽回。”[1]48崩臻、古蔓、荒石、寒苔都给人一种阴冷、寂寥之感。又如“寂寞坐山家,萧条玩物华”[1]84(《山家夏日九首》其一)、“空山斜照落,古树寒烟生”[1]90(《山中独坐自赠》)、“幽人自可怜,避暑更萧然。片云堪度雨,小树即生烟。岩雪频经夏,溪冰定几年?横阶看卧石,隔牖听飞泉。地使炎凉变,人疑岁序迁。讵知来遁俗,更似得逃年”[1]104(《山中避暑》)、“秋来木叶黄,半夜坐林塘。浅溜含新冻,轻云护早霜。落萤飞未起,惊鸟乱无行。寂寞知何
事?东篱菊稍芳”[1]133(《秋园夜坐》)等,身处万木峥嵘的山林,王绩的目光总停留在萧条的景物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给王绩带来的无法磨灭的痛苦跃然纸上。
3 独树一帜的孤独者形象
王绩“孤住河渚,傍无四邻”[1]148(《答处士冯子华书》),时常发出“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1]118
(《古意六首》其一)的感慨。
王绩的孤独由两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王绩选择了归隐这一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与家族观念背道而驰,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霍松林认为“家世出身所带来的优越感成为其仕途失意时无法摆脱的阴影,这种家世出身和他实际的仕途命运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也成为加重其孤寂无奈心态的潜在原因”[7]。王绩无法释怀出身高贵却沉沦下僚的事实,因此他只能逃离世俗回归山林,但他的选择却没有得到家族的理解。“家兄鉴裁通照,知吾纵恣散诞,不闲拜揖,糠比礼义,锱铢功名,亦以俗外相待,不拘以家务。至于乡族庆吊,闺门婚冠,寂然不预者已五六岁矣。”[1]148(《答处士冯子华书》)王绩性格恣意散漫,家族内部举行婚丧嫁娶、冠礼等活动都将其排除在外,王绩成为有家不能归的孤独者。
当孤寂的内心碰上“言志”“言情”的诗歌,内心的苦闷便借此倾泻而出。王绩诗文中“独”字频繁出现,如独坐、独居、独酌、独游、独处、独往、独悠哉、独为醒等;“自”字也有很多,如自得、自持、自思、自悲、自伤、自言、自可怜等。有时诗人甚至直接以“独”“自”等字眼为题,如《独坐》《独酌》《山中独坐》《山中独坐自赠》《自答》等。在那个以功名为重的时代,回归田园的王绩成为特立独行的“异类”,与世俗毫不相容,只能“僻居南渚”[1]134(《答刺史杜之松书》),独自品味孤独。
其次,王绩在现实生活中不到心有灵犀的知己。他高呼“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1]148(《答处士冯子华书》),但在现存诗文中有他与道士、处士之间的赠答唱和之作,如《山中别李处士播》《赠薛学士方士》《赠程处士》《秋夜喜遇姚处士义》《寻苗道士山居》《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答处士冯子华书》等,这从侧面说明他只是不喜官场上的利益往来,对懂他、理解他的人还是乐于交往的。王绩与仲长子光交往密切,并有《仲长先生传》《游山赠仲长先生子光》《祭处士仲长子光文》等文章留存下来,遗憾的是仲长子光较早离世。王绩也曾与“河南董恒、河东薛收友善”[2]3,但二人皆早卒,王绩只能在文章中缅怀故友。对“自适”生活的追求使王绩的交友圈较小,仅有的几位友人又相继离世,王绩的精神世界较为孤寂,时常发出“世人无所识,谁知方寸心?”[1]82(《读〈真隐传〉见披裘公及汉滨老夫因题四韵》)、“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1]54(《春庄走笔》)的感慨。
王绩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到知音,只能将目光转向历史。他向往魏晋名士纵意自适的生活,视刘伶、
阮籍等人为知音,“但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1]59(《戏题卜铺壁》)、“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1]69(《春园兴后》)、“前弹广陵罢,后以光明曲”[1]118(《古意六首》其一)、“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1]65(《田家三首》其一),多处诗文表达了对他们诗意生活的向往之情。王绩对陶渊明更是推崇备至,高呼“尝爱陶渊明”[1]55(《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王绩在诗文创作中时常效仿陶潜之作,如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自祭文》,王绩则作《五斗先生传》《醉乡记》《自作墓志文》。王绩最早发现陶渊明诗文的真正价值,并成为初唐时期跨越时空与陶渊明进行心神交汇的第一人。王绩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也有所借鉴。如在《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1]127,一连串浅显易懂的问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与陶渊明的诗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闻一多曾说:“陶渊明死后,他那种诗的风格几乎断绝,到王绩才算有了适当的继承人。在王绩那个时代(隋末唐初),流行的诗风一面是病态的唯美主义,如陈子良、上官仪等人的作品,一面是有些人为功名而做诗,如虞世南、李百药等人作诗的态度。当时只有王绩一个人是退居局外,两条路都不走,独树一帜。”[8]89
4 结束语
王绩的很多诗“表现的乃是超拔于世俗之外的形容与投融于自然大化的心态”[9],这与其坎坷的人
生经历和复杂的思想密切相关。他出身高贵,早年以儒家的政治理想为自己的处世目标,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在同时代文人追求仕途名利之时,王绩醉心于老庄之道,以庄子的“自适其适”为生存原则,试图在静谧的山林中寻心灵的慰藉。王绩身在江湖却心怀魏阙,失意的痛苦使他在山林中时时凸显与自然的不协调,无法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心合一地融于自然,是以他的精神世界孤独而落寞。王绩一生都在儒、道之间游离,历经沧桑的他选择在诗文创作中宣泄情感,在这里他可以纵情地吟唱自己的心酸与无奈,亲身实践“诗言志”“诗言情”的主张。
(下转第40页)
书馆出版社,2008.
[18]徐福墉.太仓县立图书馆目录[M]//北京图书馆古籍影印社.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8.
[19]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书目二编[M]//北京图书馆古籍影印社.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2008.
[20]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古籍目录初编[M]//
北京图书馆古籍影印社.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北
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1]赵维寰.雪庐读史快编[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
社,1995.
〔责任编辑:刘 蓓〕
CorrectionofhistoryclassnotestoGeneralCatalogueofCompleteLibraryofFourBranchesofBooks
WANGJieyi
(College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GeneralCatalogueofCompleteLibraryofFourBranchesofBookshasrecordedmorethan10,000kindsofbooksundervariouscategories.Eachofthebibliographiespossessesan“Abstract”,whichisknownasthe“learningpath”andtheacousticforest.Butitisworthnotingthattheimperialcollectioncatalogueswrittenbymanycompilersofdifferentlevelscontainunavoidablemistakesresultingfromcompilers subjectivethoughtsandfeelings.ReviewandcorrectionofhistoryclassnotesoftheGeneralCataloguecanhelpresearcherstostudythere lavantbooksofthehistoryclassnotes.
Keywords:CompleteLibraryofFourBranchesofBooks;historyclassnotes;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correction
(上接第36页)
参考文献:
[1]王绩.王无功文集[M].韩理洲,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吕才.王无功文集序[M]//王绩.王无功文集.韩理洲,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陈子良[4]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吴绍九.王绩的处世模式与文化心态探微[J].东疆学
刊,1991(2):19-25.
[6]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霍松林,梁静.论王绩诗文的独特内涵[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67.
[8]郑临川.闻一多论古代文学·说唐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9]许总.王绩诗歌的时代类型特征新议[J].齐鲁学刊,1994(3):15-21.
〔责任编辑:刘 蓓〕
Ontheself imageinWangJi spoems
XIAOQifan
(CollegeofLiberalArt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WangJi spoemsandessayscreateadistinctiveself imageandpresenthiscomplicatedlifecourse.Theself imagecanbedividedintothreecategories:theimageoftheenergeticandenterprisingman,theimageofthehermitwhofeelssadandlonelyandtheimageofthesolitarypersonwhohasestablisheditsownstyle.
Keywords:WangJi;self image;hermit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