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11 醉翁亭记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难点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关键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醉翁亭记教案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赏析第一段的艺术手法
2、分析第二段的写作内容及与第一段的关系
3、分析作者如何写游人之乐
4、为什么要写游人之乐
5、分析第四段内容
6、体现全文核心的句子
7、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8、第3段描写的图画
9、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艺术手法。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3.第三段同样是写,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总结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总结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总结字。是统一的是表象是实质正是为了写
8.第3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总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精读课文,分析并回答问题: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又写酿泉,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学生分析: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分析并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学生借助教材,出图画: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领悟主旨
1、文中“饮少辄醉,而年又高”相照应的文字
2、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5、分析文章写景的特
6、分析文中乐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情绪
7、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8、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讲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总结: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5、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 
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6、作者以一个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总结: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7、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寻统领全篇的语句及贯穿全文的字
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情怀。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分析回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根据教师提示归纳:
例如: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
学生讨论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一个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3、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