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欧阳修)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醉翁亭记教案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课文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巩固对“记”体特点的了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收集欧阳修的有关资料,了解欧阳修。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
2)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
2)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
3. 参看注解,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4.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仔细阅读课文,出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的语句。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是否只是为琅琊山的美景而乐呢?享受\'山水之乐\'的有哪些人?写那些人的目的何在?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第一、二小节,理解文章的写景顺序。
教学步骤:
导入
1、在北宋时期,有这样一文史学家,家有“藏书一万卷,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因此号为“六一居士”,它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还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欧阳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大家”,学习他的一篇代表性散文《醉翁亭记》,(板书课题)了解欧阳修的情怀。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你还了解欧阳修的哪些方面的资料?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1.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3.请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正音,同时注意朗读的停顿
4.合起书本,请学生正音正形:(请较为差的学生)
环滁(chú)林壑尤美(hè) 蔚然而深秀(wèi)琅琊lángyá)
饮少辄最醉(zhé) 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伛偻提携(yǔ lǚ)山肴野蔌(sù)觥筹交错(gōng) 树林荫翳(y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