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苏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五课《醉翁亭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欧阳修及《醉翁亭记》
2.通过练习疏通文意并巩固
3.欣赏朗读并掌握“也"、“而"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初步背诵
5.明确写景的方式和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抒发的政治理想
6.讨论文章的优美之处,提高欣赏水平.
二、学习难重点
1。明确写景的方式和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抒发的政治理想
2。讨论文章的优美之处,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寄情山水是古代不少文人墨客的表达方式,吴均如此,柳宗元如此,范仲淹如此,欧阳修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醉翁亭记》,一起去欣赏醉翁亭的优美风光,一起去感受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中年时自号“醉翁”。晚年
号“六一居士"(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翁一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六一词话》等。“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
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屡遭贬谪.本文就是庆历六年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愤然谴责权臣而被贬到滁州(安徽滁县)太守时写的.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滁.(  )州林壑.()琅琊
..(  )酿.(  )泉
..()(  )潺潺
倾泻.()僧.()辄.(    )        林霏.()暝.()
晦.(  )明朝.(  )暮伛偻
..(  )(  )  提携.(  )    清洌.(  )
野蔌.()宴酣.()射者中.(    )对弈.()颓.(  )然
觥筹
..(  )(  )交错阴翳.()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1。全文一共21个“也”字,用法不同,语气也不尽相同。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全文一共25个“而”字,读时应注意分辨轻重.
(1)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时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表示承接和调整音节作用时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3.句式骈散结合,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五、归纳词汇
1。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动词。
2。说说下列“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六、探究主旨
(一)感受山水之美
1.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乐”)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风景画:(山水之乐)亭周围的环境;山间朝暮之景,山间四时之景;
风俗画: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证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写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写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表现出山水之美,显示出山水之乐。
4.合作研讨,说说文章如何表现山水之美,显示山水之乐的。
讨论后明确:
课文第一段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
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课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现了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总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样看来,“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
5。诵读一、二两段,用朗读表达作者的山水之乐。
注意: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陶醉山水的乐趣。(学生读,大家评)。
醉翁亭记教案(二)体会太守之乐
1.朗读第三、四段,感受作者情怀.
思考:若仅表现山水之乐,第一、二小节的山水画(风景画)似乎已经足矣,那么第三、四小节写什么内容呢,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明确: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2.思考:这几幅图画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样的联系呢?
(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节中,列出了四种“乐”,分别是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