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第一节
【导入】同学们,我们高一上学期有一个单元学过“序”这种文体,还记得《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名人传》序、《宽容》序言……吧~
我们已经知道,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序——《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是我们接触过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看注解1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
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欧阳修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故自号六一居士。
【题解】  注解1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这篇序的主人公是谁?生活于哪个朝代?
从注解1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从欧阳修的史书《新五代史》中选的课文,是借古讽今之作,说的是五代十国里“五代”的事,距欧阳修写时已经百年了。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次第更迭的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
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愿意献出自己
的生命,割下头发扔在地上,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第二节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伶官传序》,我们上节课说了这是一篇为做官的伶人、乐工写的一篇短序,目的是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目的就是告诫当今皇上要吸取历史教训。这节课呢,我们还是在已经理解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他所要写的一些教训是什么。
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
师:好,这第一段里面除了感叹词“呜呼”以外,一共两句话,各位同学来看一下这两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谁可以举手回答?(提问)
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生:前面一句是论点,后面一句是论据。
师:还有没有呢?……我们知道这一篇课文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评论,所以说评论就应该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用于议论文来就是中心论点了。对,所以这里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也就是说,盛衰之理,它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是吧。(板书:也就是说人事决定盛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个人的盛衰),所以下面一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个论据,是一个总的论据,是一个概说的论据,说的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这两者可以得出“人事决定盛衰”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看过学过的议论文回想一下,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常用方式,先总说论据。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看看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
学生朗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
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师:很好,可以看出它是对第一段这个总的论据,概括的论据做出的一个具体化。那么这一段具体化的论据它写的是庄宗的哪两件事情?(提示)是说它与人事有关?与得天下有关?
生:第一件事就是说,他从晋王那里得到三支箭,第二件事就是说他每次失物用兵都要请这三支箭出来。
师:我们可以把这位同学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就是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件事就是他“执行遗命”。(板书)
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我提醒一下啊,同学们看书,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动词的运用看出,从第二段后两句话。
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提问)
生:忧劳。
师:我们得出了庄宗得天下是因为他的忧劳用兵治国。哪些动词?
生:受、藏、遣、请、盛、负、前、纳……
师:作者一连串用了这么多动词来表现庄宗的忧劳和辛苦。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事决定盛衰的道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再来看第三段,第二段写的是他如何得天下的,是因为他忧劳治国、辛勤用兵。第三段按照道理来讲应该写的是庄宗他是如何失天下的。那么他怎么写呢?我们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完以后,我们来看一下它有没有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过程?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那它是直接对哪一件事进行论述的?(指板书,提示“盛衰”)
生:盛衰。
师:嗯,它直接就进了盛衰这个题了。对突出盛衰运用了一个怎样的方法?
生:对比。
师:通过盛衰的对比来反映这个中心论点——人事决定盛衰。我们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评论的呢?怎样阐明这个中心论点?首先,第三段就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排比来表现它的?
生:盛。
师:我们来看看写它的“盛”用了哪些动词:系、函、入、还、告。这一系列动词非常地豪壮吧,显示出它的气概。大家用这种豪壮的气概来朗读一下这一句,气势盛一点啊。
生齐读。
师:下面来看一下它的衰。是不是还有一系列动词的排比?
生:不是。
师:嗯,这里通过一系列惨象的描写来体现庄宗的亡国的场面。来分析一下是哪几个场面。四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众叛,“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亲离,“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凄凉不知道可以到哪里去——无望,“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绝望。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种场面,再读一下这一句。
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看出啊,作者在这里对盛衰的描写啊,对比是非常地鲜明强烈的。通过这个盛和衰的对比,再来推出原因的话,是水到渠成的了。我们知道写议论文啊,就讲究这个水到渠成,论点结论都轻易得出了,强烈的对比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后面说盛和衰造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盛和衰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用一个选择问句说出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然后肯定“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这句话应该是重申了一遍中心论点。
那“人事”的内涵是什么,课文里说了没有?
生:说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师:对。还有满和谦,这是《书》里的解释。(板书:兴国、亡身)
这一句是名句,考试常考,大家一定要记住。到这一点为止啊,课文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了。但作者还要另起一段,还有一段。为什么?
生:……
师:因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告诫皇帝吸取历史的教训。这里把教训引出来,以引起皇帝的注意重视。大家读一下这一段。
生齐读。
师:那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庄宗宠幸伶人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但是他溺于其中,智勇也只能困于此了。
这里还是用了盛和衰的对比,去进一步更深入地刺激读者。“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
与之争”这里是多么地诱人啊,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又是多么地可怕呀。这让人更重视下面将要提出的教训。这是要人,更是让当今皇帝“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