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伶官传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 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 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分组竞赛: 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 (幻灯)
字:原——推究 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分组竞赛: 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 (幻灯)
字:原——推究 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思考: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 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身死国灭——表被动
3.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思考: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 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 ——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 ——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3.
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 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3.
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 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课后作业
1.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完成思考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附: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 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3.课后作业
1.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完成思考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附: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 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 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 失 败也由人 (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 失 败也由人 (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伶官传序》教案(2)
伶官传序
汀流河高中王亚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2、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二)德育渗透点
伶官传序
汀流河高中王亚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2、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二)德育渗透点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诵读,感悟全文
2、就文章疑难字词质疑,疏通文意
3、讨论文章阅读要点:如何以正反对比手法,写后唐之兴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为北宋文坛泰斗的欧阳修,其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一篇《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景不同,表达了摆脱约束,与民同乐的情致。
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在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对五代时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着重说明事非天定、成败由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以免重蹈“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这篇课文。
(二)、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三)、关于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这篇课文。
(二)、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三)、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四)、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四)、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
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五)、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五)、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 ,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 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 和“自然之理也” ,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 ,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六)指导文言字词句。
1、一词多义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 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 和“自然之理也” ,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 ,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六)指导文言字词句。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1)、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 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
3、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2)、为天下笑(被动句)
(3)、还矢先王(省略句)
(4)、盛以锦囊(省略句)
(七)练习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
(3)、还矢先王(省略句)
(4)、盛以锦囊(省略句)
(七)练习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
④、及凯旋而纳之。(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指一般属官。
B、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偏激的情绪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3、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负而前驱 B、一夫夜呼 C、仓皇东出 D、函梁君臣之首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5、翻译下面句子。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5、翻译下面句子。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交给的三支箭“藏之于袖”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用之人,会被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1、①推究②绳索③遗憾④收藏,藏入2、C、3、D、4、D
5、(略)6、B因文中并没有否定天命。
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就思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一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什么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什么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盛与灭亡,可见,文章内容相对于题目而言,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就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
一开篇,作者就用“呜呼”发出由衷的感叹,接着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思索的严重历史问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后唐之兴废,描绘得有声有,作者那充沛的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最后,在反复论证后唐盛衰兴灭的基础上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千古不朽的正确结论。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课下练笔]:同学们都熟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也知道“玩物丧志”的典故,再结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各抒己见,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课下练笔]:同学们都熟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也知道“玩物丧志”的典故,再结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各抒己见,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
伶 官 传 序 作者:欧阳修
译 文
原 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
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