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ﻫ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ﻫ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ﻫ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ﻫ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 “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 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ﻫ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
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ﻫ[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ﻫ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ﻫ二、简介作者、背景: ﻫ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
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