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一、图片提问导入,铺垫背景
PPT出示醉翁亭的图片,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名篇《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
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为什么?
是的,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诵读课文,读顺文本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课件出示:
环滁(chú) 林壑(hè) 辄(zhé) 醉翁亭记教案林霏(fēi)
弈者(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酒洌(liè)
琅琊(lánɡyá) 伛偻(yǔlǚ) 觥筹(ɡōnɡchóu)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互读,纠正读音停顿
3.点读,强调读音句读
4.齐读,落实字音节奏
三、通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点出自己不会的句子,提问交流。
1.预设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讲解重点虚词
“而”的几种不同用法:
A.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B.连词,表并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而乐亦无穷也;溪深而渔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
C.连词,表承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连词,表递进。而年又最高。
E.连词,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临溪而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F.连词,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朗读活动:《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很多“也”“而”字,是不是太过重复拖沓了?请同学们比较朗读下面文段,感受情感意蕴的不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字句运用, 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迥环跌宕。“也 字句的创造性的运用,使文章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之乐。
4.梳理文章脉络,边梳理边背诵。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阳修以及《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体词入情,体会文言用字之美妙。
3. 探寻“醉翁之意“,探究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一、识人:“醉翁”“太守”“欧阳修”
1.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结合文本,说一说“醉翁”是谁?
醉翁: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此处先抛出疑问: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一个人,为什么文中出现了不同的称谓?
2.教师补充欧阳修的背景:
欧阳修,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倡导了古文思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亭记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具叙建亭的缘由,歌颂建亭者的政治业绩,欧阳修的亭记有何独特之处?我们通过细品文本,来感受《醉翁亭记》的独特。
二、悟情:细品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现在多用来表示言在此而意在彼”,因为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微妙的情感被传达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那么在文中,既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之意在何处呢?
1.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聚焦词语,体会词语后面隐藏的意境和情感,探寻醉翁之意。
教师举例:如“云归而岩穴暝”其中的“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悠然闲适之情。(教师在学生品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熟读成诵)
字,让人们有着直接的嗅觉感受,展现出一幅春天百花齐放,美景争艳的状态,让人们额能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春天美好景。同时作者又说明了四季有着不同的美景,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美景,都同样会让人感受到的美景带来的欢乐。)
游人之乐(如“歌”字写出游人的心中之乐溢余心中,发之于歌声,白日纵歌,心情畅快;又如“前者呼,后者应”的“呼”和“应”暗含了人多和人情之美。)
宴酣之乐;(“起坐喧哗”、”觥筹交错“,“起坐”“觥筹”即写出了热闹欢乐的宴会场面。)
《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很多“也”“而”字,是不是太过重复拖沓了?请同学们比较朗读下面文段,感受情感意蕴的不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字句运用, 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迥环跌宕。“也 字句的创造性的运用,使文章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之乐。
我们从文章的词语品析当中可以感受到醉翁之意在“乐”,在于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除了这三种乐,还有什么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太守之乐
2.醉翁之意在“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不同的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环滁皆山也”到“有亭翼然”视角层层推进,由远及近。然后以醉翁亭为中心,赏朝暮之景,观四时之变,以自然之美为背景,衬托游人的欢乐,用游人的欢乐衬托作者的与民同乐,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而是层层烘托,意蕴丰美。
三、思辨:探寻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1.醉翁之意不在“乐”
你认同《醉翁亭记》中太守的乐是完完全全的真实的快乐吗?在文中出一些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与乐不同的观点:景美丽,游人欢乐,山间鸟鸣,如此热闹的环境中,欧阳修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从“白发”“苍颜”可见憔悴之态。“颓然”更是将想要掩藏在热闹中悲愁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太守为什么会“饮少辄醉”,是内心的悲戚诗意让他想醉。)
2.“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的区别在哪里?
醉翁的形象是更加贴近作者本身的人物性格的,在朝廷为官的失意,使得作者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心中的愤懑之情只能够通过纵情山水之间进行抒发,寻快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旷达的生命情态。
太守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的形象,作为朝廷的太守,欧阳修有着自己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种清冽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促使着欧阳修隐藏真实的自己,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状态,只能够参与到宾客的热闹氛围当中。这种角的矛盾冲突,
使得欧阳修更加的压抑,因此也更显的在热闹的氛围之中却十分孤独寂寥。“醉翁”和“太守”完成了立体的“欧阳修”的人格塑造。
2.走近宋代文人生命的灿烂之地——苏轼,范仲淹,柳宗元,欧阳修……
无论是“乐”还是“不乐”,欧阳修的精神世界都是值得敬仰的。人生逆旅,欧阳修拥有生命的尊严,自然能发现生命的灿烂天地。即使被贬滁州,他依然政治清明,一方作为,也许在山水之中,在热闹之中带着几分寂寥和诗意,他这种爬起来的生命姿态,站立在山水天地间的生命尊严,都值得敬仰。宋代文人如苏轼,范仲淹,柳宗元亦是如此,亭台楼阁之作往往别有寄托,自抒当下情怀,他们的人生旅途并不坦荡,却绚烂多姿,他们对生命的奋起姿态,旷达胸襟我们要融入内心,当我们遇到坎途时,他么是我们的一点精神的光亮。
小结:《醉翁亭记》在艺术手法上文章结构精巧,字斟句酌,意蕴丰美。在主题思想上欧阳修并没有借亭台来歌颂政绩,而是将最自然的情感“乐”流泻在文字中间,我们从中读到了“醉翁”的率真也读到了“太守”的以民之乐为乐的角坚守。这是《醉翁亭记》的永恒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