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2、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语句形式的特点与表意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健康目标:增强学生乐观、与人合作并富于挑战的健康心理品质,具有抗挫能力。
教学重点醉翁亭记教案
语句形式的特点与表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模式
导入课题——明确本节课任务——研习课文——课堂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激情引课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下面我们共同 欣赏这篇散文。
听讲、观看关于醉翁亭风光的图片、
思考问题
播放关于醉翁亭风光的图片。
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识记
利用大屏幕显示关于提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欧阳修的资料。
研习课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的?亭命名缘由是什么?
2、作者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出主要词语,指出景物特征,点明本段总结性的句子。
3、文章描绘出一幅太平享乐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那些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滁地的富足?宴饮的乐趣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太守乐在其中?
4日暮醉归一段写了哪几种场景?
5、作者写山水之乐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利用大屏幕显示思考题,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答案。
(1)、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2)、春花、夏木、秋风、冬石、乐亦无穷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5)、山水借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心理素质养成教育
1、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受挫作者是否心灰意冷?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他是怎样派遣自己的抑郁心情的?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生讨论、集中发言。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答案。
课堂总结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图画。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受挫作者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寄情山水,排解抑郁,反映了他心胸豁达,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我们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少年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点拨。归纳。
课堂练习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思考、回答、将知识深化。
利用大屏幕显示:点拨:1、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2、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3、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布置作业
把片断作文扩展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亭的环境:环滁→狼牙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醉翁亭记 (二)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与民同乐
(三)风习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  点明全文主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