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⑴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⑵ 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⑶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
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⑴ 一字多义:
  ① 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 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 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⑵ 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⑴ 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⑵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⑶ 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痴似相公者。
  ⑴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⑵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出来。
  ②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一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⑶ 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 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
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⑴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⑵ 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
了视线的移动,景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彩或很少用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⑸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⑹ 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
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