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出发,我们如何跨越不同时代的父亲形象,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父亲的不同感受,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父爱”形象?
北京市第八中学毛炜炜老师通过这份文阅读教学设计,不仅回答了以上问题,还结合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思考。
议题
难言的父爱
文文本
《背影》(朱自清)
《父爱之舟》(吴冠中)
《打》(阎连科)
教学目标
1.文对比阅读,概括、综合多篇文章的相关内容。
2.梳理文章细节,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关键语句,把握作品主旨。
3.通过阅读及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父爱的独特表达方式及特点;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父爱(亲情)的体悟。
重点难点
通过梳理细节和分析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征,把握作品主旨。
策略方法
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1导入 1分钟
回顾上一课时中对《背影》内容、主旨的分析过程及结论,引出本课议题。
同学们,前两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温暖的父亲,感受到了一份在多年之后依然促我反思的父爱,它让“我”反思了自己应该如何为子,如何为父;也给了我们读者很多感动和启发。背影教学设计
今天,在这节课中,我们会继续阅读两篇父爱主题的文章,继续来说一说这难言的父爱,看一看这两篇文章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一份怎样的父爱。
小结《背影》,板书:细腻温暖的父亲促我反思的父爱
2
利用阅读支架自读8分钟
利用阅读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自读拓展文章《打》《父爱之舟》,在文章中圈画出相关的词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填写阅读清单。
3
15分钟
一、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相互评价、补充,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板书“怎样的父亲”)
明确:《打》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背后的柔情;《父爱之舟》温柔细腻,能关注到“我”的情绪和念想,在困难时期也尽量满足“我”的各种需求。
二、通过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在讨论《背影》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了父亲这一形象特点。从父亲为孩子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温暖的父亲。
但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系列细致温暖的举动面对的是一个二十岁往来北京
两三次的大儿子之后,我们都同意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些多余甚至让人烦。当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暗笑父亲的迂”的心理后却发现作者在父亲的背影中发
生了情感的突变,并且在多年后仍然难以释怀。
最后,以分析这个态度的突变为切入点,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朱自清的
父亲,理解了背影这一形象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今天我们读的这两篇文章,也有类似的情感转变。
1. 在现在看来,“打”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从《打》一文中,
我们不难推断,也不难从细节中看出,作者年少时并不喜欢挨打;那么,怎么
理解“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
这句话?
2.《父爱之舟》中的父亲细腻温柔,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尽量满足我的
各种需求。从文本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父亲深厚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文末
作者说“我羡慕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并说说从中你体悟到一份怎样的
父爱。
题目1:设问目的:深化对“打”的教育方式的理解,把握作品主旨。
示例1:父亲的“打”,的确是爱的表现。父亲打“我”,都是也因为“我”
确实犯了错误。从“半夜把我摇醒”这一细节中可以读出,父亲是多么希望“我”没有偷窃;从父亲“眼里含着的泪”“轻摸我的脸”等细节中,可以感
受到父亲对“我”的怜爱和他的自责。所以,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让“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满父爱的“打”。
示例2:我认为“打在儿子的身上,痛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痛打儿子后
眼里的泪水,半夜里独自坐在院子里的身影,都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疼爱,作为
父亲所承受的重压。所以,父亲打“我”,对他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示例3:父亲的“打”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安慰和幸福,但需要时间的沉淀
才能懂得。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父亲的“打”,只有“活到今天”,“我”
才明白这是对“我”的爱和教育,能消除“我”内心的不安和自责,能引“我”走上正道,带给“我”心灵的安慰
和踏实的幸福感。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反
复强调父亲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
小结《打》:简单粗暴不乏柔情的父亲引我成长的父爱
题目2:设问目的——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父爱之舟》中的父爱,既表现在父亲在生活中理解我、关心我,尽量满
足我的各种需求上,更表现在对我的殷切期盼上。这也是父子关系的一种常态。父亲的殷切期盼既让儿子有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助力于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父子关系的复杂性和沉重感。儿子表示对没有父母的孤儿
和浪子的羡慕,实则是因为对违背父亲意愿的愧疚,以及担心父母因我的选择
而增添苦恼的牵绊。
父爱之舟摆渡了我的梦想,父亲是我转变命运实现理想的摆渡人—虽然我
最终未能实现父亲的心愿,但带着父亲的期待,我定会更有动力地去努力生活
和工作。父爱给了我一定的压力,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
小结《父爱之舟》:细腻体贴的父亲领我前行的父爱
4
由文本到生活10分钟
在阅读感受三篇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文章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与
父亲相处的细节,感受生活中的父爱;并结合文本和自身生活体验,提炼父爱
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1. 阅读了三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后,你想起哪些与父亲相处的细节?(想
一想,说一说)
2. 与学生课前所写的对父亲的印象作对比。(前测:用简短的话写下你
对父亲的印象,或者说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与父亲相处的细节。)
3. 从对比结果中提出问题:为何前后发生了变化?
父亲没有变,改变的是我们,以及我们对父爱的体认。其实在母子之间、祖孙之间、师生之间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一,有些时候有些情感的表达我们并不能很明确地就能感受到,也有一些情感的表达我们感受到了,却未必是我们能接受的方式。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体悟,到那些琐碎细节里去发现“爱”感受“爱”接纳“爱”,并且,学会如何去表达我们的爱。
5
落实与拓展1分钟
阅读链接/写作要求
1. 阅读《悲哀的玩具》(李广田)、《父亲与我》([瑞典]拉格奎斯特);完成阅读清单。(相信大家今天对于父爱,对于亲情会有一些感受;刚刚同学们也肯定都联想到了一些值得记录的细节。)
2. 写一个片段,记录一个能体现父爱/母爱的你与父亲/母亲相处的细节。(注意揣摩拓展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用细节展现父爱的。)
6
结语5分钟
周末在重读这几篇文章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了这幅漫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