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事例分析感知父亲的形象
    2、聚焦买橘背影,通过补白活动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索作者父子和解的过程,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破解和谐亲子关系的密码。
    教学重点难点
    破解亲子关系密码:理解,尊重,宽容,沟通,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关键。 背影教学设计
    活动一:纵观全篇,关注细节,感受父亲形象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背影》这篇课文,这是朱自清在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刻画了一位感人至深父亲形象。
    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父亲做了哪些让作者感动,也让我们感动的事?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例示范:通过父亲失业,破产,丧母,却还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不愿儿子伤心。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
    学生自己概括细节,分析父亲形象,感受父爱。
    答案预设
    1、再三嘱托茶房送我
    2、自己亲自送我才放心
    3、帮我照看行李,讲小费
    4、给我选座位
    5、给我买橘子
    6、嘱咐茶房照顾我
    7、嘱咐我夜里要警醒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父亲形象,完成下边的填空。从这些细枝末节可以看出:
    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
    是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爱的父亲,
    是一个坚强乐观的父亲,
    是一个操劳的父亲,
    是一个辛苦的父亲,
    是一个无私的父亲。
    活动二:聚焦片段,凝望背影,补白体会作者心情
    师过渡:父亲为我做了许多事,最令作者难忘的买橘子的事,最难忘的是买橘子时那个笨拙的背影。
    请同学们读有关段落,读完学生根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点评朗读质量,并提出朗读建议。再指导学生以缓慢的语速,低沉地语调,深沉的感情朗读课文。
    PPT:请补白写出当作者看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时的心理状况。
    提示学生要换位思考,认真观察父亲的动作、衣着并且关照前文。給学生五分钟时间写作。
    学生读自己的补白。并说出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感动,感激,同情,惭愧,后悔。
    活动三:锁定问题,步步追问,探寻背后的故事
    教师过渡:文中的父亲如此感人至深,作者也是极为感动。所以作者说最难忘父亲的背影。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当时有感而发产生的作品。文中所述之事发生在1917年,而作者
写文章却是在1925年。中间隔了八年之久。
    PPT:那为何作者不趁着当时感情激动挥笔写就呢?
    提示学生从课文中寻蛛丝马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自由回答,老师相机穿插材料补充背景。
    预设答案:在火车上没有纸笔
    师追问:那为何回到学校不写?
    补充材料:
    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
    学生根据资料猜测当时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预设:朱自清当时还没开始文学创作,也就没有写文的意识。
    师继续引导思考:原因不止于此,请学生从文中出线索。
    预设学生从文章细节处寻答案: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3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7了一日"这两句可看出朱自清但是毕竟年轻不成熟,伤心时只会落泪,还要父亲安慰鼓励。事情过后又与朋友闲逛,很快将悲伤抛在脑后。年轻时快乐和伤心对他来说都是短暂的,即便父亲的背影当时让他感动落泪,那也只是一瞬间地触景生情,很快就会释怀。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处可以看出朱自清当时年轻自负,少不更事,对父亲的关怀不但没有太深的理解,反而对父亲的做法不以为然。所以那个背影也仅仅特定场景下特定动作所触发的情感涌动。为父亲的衰老而伤感,想起家境的惨淡而难过。那个背影里蕴涵的深深父爱在当时或许并没有体会的那样深刻。所以他才会再多年以后写作此文时自嘲自作聪明。
    学生充分发言后,老师引导省学生得出结论:年少不知父母恩。
    师继续追问:那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随着自己也成为父亲,并且开始创作诗歌时,那为何不为父亲写一首父爱的赞歌呢呢?就像艾青曾经为他的保姆写过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样。
    学生继续从文中寻线索。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预设学生推测可能是他和父亲有了矛盾。
    补充材料: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父亲控制他的经济自由,为此两人彼此多有不满。
    1921年暑假,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曾在他的作品《毁灭》中说这是“骨肉间的仇恨"。
    1923年暑假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最后一次父子见面距离写作文章的1925年,隔了两年。也就是文章开篇所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教师总结:父子之间矛盾隔膜,朱自清自然是处处看父亲不顺眼。又怎么会写文抒发对父亲的深情呢?
    师继续追问:多年间父子彼此仇恨,作者自然不会写什么怀念父亲的文章。但是什么事触动了作者的心,使他在1925年能够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写下感人的篇章呢?
    学生继续搜索:
    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补白朱自清读信时的心理。到写作这篇文章的理由。
    请学生齐读文章最后的描写,感受作者读信时的心情。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总结:其实朱自清虽然对父亲不满,但仍然是孝心一片,他曾两次主动与父亲和解,但是父亲没有给他机会。或许朱自清虽对父亲的冷漠无情感到恼恨,但有何尝不为此深表痛心,内心深处期盼与父亲消除隔膜,父慈子孝呢,朱自清曾经在此前的一篇散文中写到“有一夜梦见父亲去世,大哭而醒”。幸好,时间消除了一切仇怨,距离促使亲情滋长 。当父亲渐渐做出改变,并写信向儿子示弱时,深藏于心中多年的那个背影顿时被激发出来,作者感情激荡,情不自已,于是成就了这篇动人的篇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也许就是这样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迟到的原因吧。
    乘势前进,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情。请同学们通过改变人称的方法,把全文改为一封写给父亲的信,再重新饱含感情的朗读一遍。在缓慢而深沉的朗读中再现当年那感人的情景,深入体会朱自清写文章时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