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把握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感受父呵护子、子体贴父之情。
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
1.态度转变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十分感动。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20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纪。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28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课件出示: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
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师小结: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直到后来,作者才深深理解父爱。所以,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和儿子顿悟后的愧疚与感念。
2.读读屏幕上的语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读完这些,你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1)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
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2)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三毛《背影》
(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错位的爱是普遍的,作为儿女应该更用心地去解读父爱,体悟父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之爱,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反思,读懂《背影》
1.分析语言特
师: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预设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他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背影》的语言有以下特:
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多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穿插在文中,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只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2.分析段落作用
师: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背影教学设计
预设 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前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因此,这几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父亲而言,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丢了工作,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候,他一心还是想着照顾好已经20岁的“我”。这几段丰富了背影的内容,也深化了父亲伟大的形象。
师小结:父爱沉沉,一个买橘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的父亲
和我们自己。爱需要付出,需要理解,需要时间,需要成长。古人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亲情亦然。让我们珍惜拥有,再一次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设计意图】在深入文本、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写写人叙事散文打基础。
四、学以致用,刻画形象
师: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生回忆并课后写一篇作文)
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身材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父亲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学生在
习作过程中,可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获。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内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