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优秀9篇
 
初一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
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初一生物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 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
    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 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 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 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
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 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  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 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 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 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 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课题)
    (6)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 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 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 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初一生物教学教案 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