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定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法——电导法。
2. 学习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加深理解反应动力学的特征。
3. 进一步认识电导测定的应用,熟练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
二. 实验原理
对于二级反应:
A + B 产物
如果A、B两物质起始浓度相同,均为a,反应速率的表示式为:
上式定积分得:
实验测得不同t时的x值,计算相应的反应速率常数k。如果k值为常数,证明该反应为二级。通常,以~作图,若所得为直线,证明为二级反应,并可从直线的斜率求出k。 所以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只要能够测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即可求得该反应的k。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常用Arrhenius方程描述:
Ea为反应的活化能。假定活化能是常数,测定了两个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k(T1)与k(T2)后可以按下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Ea: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其反应式为:
CH3COOC2H5 + OH- CH3COO- + C2H5OH
反应系统中,OH-电导率大,CH3COO-电导率小。所以,随着反应进行,电导率大的OH-逐渐为电导率小的CH3COO- 所取代,溶液电导率有显著降低。对于稀溶液,强电解质的电导率κ与其浓度成正比,而且溶液的总电导率就等于组成该溶液的电解质的电导率之和。若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在稀溶液中进行,则存在如下关系式:
A1、A2是与温度、电解质性质和溶剂等因素有关的比例常数,κ0、κt、κ分别为反应开始、反应时间为t时和反应终了时溶液的总电导率。由以上式子可得:
整理可得:
因此,以~作图为一直线即说明该反应为二级反应,且由直线的斜率可求得速率常数k;由两个不同温度测得的速率常数k(T1)与k(T2),可以求出反应的活化能Ea。由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际上非常复杂,如上所测定和计算的是表观活化能。
三. 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电导率仪1台;无纸记录仪1台;恒温水浴1套;DJS—1型电导电极1支;双管反应器2只;100mL容量瓶1个;20ml毫升移液管2支;0.2毫升刻度移液管1支。
试剂:0.0200mol/L NaOH溶液;分析纯乙酸乙酯;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四. 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1. 仪器准备:了解电导率仪的使用和读数方法,调节表头零点,将“校正测量”开关打到校正位置,打开电源,预热数分钟,将电极常数调节器调到配套电极的相应位置,插入电极,连接记录仪,将“高周、低周”开关打到高周,仪表稳定后,旋动调整旋钮,使指针满刻
度。
2. 配置0.0200 mol/dm-3乙酸乙酯溶液:用0.2ml刻度移液管移取0.193ml,加到预先放好三分之二去离子水的100ml容量瓶中,然后稀释至刻度,加盖摇匀备用。
3. 测量: 将洁净干燥的双管反应器置于恒温水浴(20℃)中,用移液管取20毫升0.0200 mol/dm-3乙酸乙酯溶液,放入粗管。将电极用电导水认真冲洗3次,用滤纸小心吸干电极上的水,然后插入粗管,并塞好。用另一支移液管取20ml 0.0200 mol/dm-3 NaOH溶液放入细管,恒温约10min。用洗耳球迅速反复抽压细管两次,将NaOH溶液尽快完全压入粗管,使溶液充分混合。记录仪必须在反应前开始记录,大约25min可以停止测量。重复以上步骤,再次测定20℃以及25℃、30℃、35℃时反应的κ 。实验结束后,将电极用电导水冲洗后,浸入电导水中,将双管反应器洗净放入烘箱。
五. 数据处理
25℃时,速率系数k=6.40 L/mol*min=0.1067 L/mol*s
35℃时,速率系数k=12.20 L/mol*min=0.2033 L/mol*s
反应的活化能值45.10kJ
室温:10.19℃
实验数据记录参见附页
电导的数据为相对值,不影响k速率系数的计算
20℃A组 | 20℃B组 | 25℃ | 30℃ | 35℃ | |||||
0.00000 | 6.70 | 0.00000 | 6.45 | 0.00000 | 6.79 | 0.00000 | 6.97 | 0.00000 | 7.88 |
0.00419 | 6.44 | 0.00190 | 6.34 | 0.00183 | 6.64 | 0.00379 | 6.72 | 0.00576 | 7.54 |
0.00288 | 6.27 | 0.00195 | 6.19 | 0.00178 | 6.48 | 0.00375 | 6.43 | 0.00544 | 7.20 |
0.00245 | 6.08 | 0.00186 | 6.05 | 0.00172 | 6.33 | 0.00335 | 6.15 | 0.00469 | 6.74 |
0.00221 | 5.89 | 0.00181 | 5.90 | 0.00160 | 6.19 | 0.00307 | 5.89 | 0.00410 | 6.39 |
0.00199 | 5.71 | 0.00174 | 5.74 | 0.00151 | 6.02 | 0.00283 | 5.7 | 0.00357 | 6.06 |
0.00184 | 5.52 | 0.00165 | 5.58 | 0.00143 | 5.88 | 0.00254 | 5.5 | 0.00308 | 5.78 |
0.00169 | 5.37 | 0.00154 | 5.48 | 0.00133 | 5.79 | 0.00230 | 5.31 | 0.00247 | 5.44 |
0.00156 | 5.24 | 0.00147 | 5.35 | 0.00125 | 5.69 | 0.00208 | 5.16 | 0.00223 | 5.32 |
0.00146 | 5.11 | 0.00140 | 5.22 | 0.00118 | 5.59 | 0.00191 | 5.02 | 0.00205 | 5.22 |
0.00137 | 5.00 | 0.00134 | 5.13 | 0.00113 | 5.49 | 0.00177 | 4.91 | ||
20℃A组曲线:
斜率为:872.63414 k为:0.057298 L/mol*s
20℃B组曲线:
斜率为:1711.89189 k为:0.029207 L/mol*s
25℃曲线:
斜率为:1451.64986 k为:0.034444 L/mol*s
30℃曲线:
斜率为:767.86867 k为:0.065115 L/mol*s
35℃曲线:
斜率为:583.72405 k为:0.085657 L/mol*s
根据25℃和35℃的k值计算得到的Ea值为:69.485kJ
六. 实验讨论
的测定是必须的。本实验数据处理的方式是在得到的曲线上抓到最高点作为0时间起点,而电导最高点对应的时间点有很多,采用不同的时间起点,得到的相对时间数据都会不一样,那么就会有很大的差别。20℃A组和B组得到的速率常数有很大的差别,关键原因就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上,也就是起点时间点有很大不同,导致得到的数据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本次实验中是不可以在曲线图上得到,而必须是另外测定的。另外,上面得到的k的数据和理论值在有很大的不同,在处理数据的整个过程中都采用了国际单位制,没有查出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但是从k的趋势上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k的值变大是正确的。本次实验和上次实验都遇到了数据处理方面的原因,从实验得到的数据处理出来和理论值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检查处理的方法完全是按照书本上来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是因为数据处理方式上的不对?还是出在实验过程上?对此有很大的疑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