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9期40
文学研究
散文自传体著作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张露莹1  赵军伟2
散文自传著以散文的方式呈现,作者都是以一种细腻、真实、流畅的语言叙述事件;其次,文章灌输了作者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再者,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书中的观点反观自身。本篇文章笔者以柴静《看见》为例,阐述这类书籍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白岩松在《白说》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散文自传体著作,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正能量的看待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以新闻故事传递人文情怀——人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大学生自传
《看见》以20个章节结构成篇,讲述的是普通人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故事。朴素真切的语言,令读者能从这些新闻故事中产生共鸣。这与以重要人物为主,致力于宏达叙事,普通人、弱势体常常被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的新闻写作不同,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被看见了。这种新闻写作模式对学生阅读,会产
生什么影响呢?笔者持如下观点:首先,此类新闻纪实作品,浅显易懂,便于普及。学生通过此类作品的阅读,了解真实而客观的社会面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整个社会的命运与每个生命个体息息共存。这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柴静以其朴实感人的笔致,让我们贴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生动的生命个体和琐碎而真实的生活事件。她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感动、敬畏与对生活的关注、热情。诚如柴静自己所言:“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对人的关注,是新闻的真谛,也是柴静给我们最大的启发。白岩松在《白说》中谈到的他在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时看到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南开大学在1937年7月底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的校长张柏苓发表讲话:“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蒋介石就是在南开被炸之后的第二天,做出全面抗日的决定,他讲了一句话:“中国在,南开在。”白岩松说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热泪盈眶,他认为这种热泪盈眶非常好,因为这让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还会被什么所感动。这或许就是作品赋予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读这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直击内心的获得感与思考。当代大学生需要有这样有高度的思考,才能够应对当今世界的变化,才能够担得起复兴中华的重任。《看见》和《白说》都属于散文自传类著作,此类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切彰显、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挖掘,始终让这部散文自传萦绕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彩,彰显独特的人文主义情怀。而这也恰恰是这一类作品所独有的,它拥有最普通,能让你共鸣的故事,但它不仅仅是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带给你的思考,作者的价值判断,都会植根在你的思想当中,成为你未来的价值追求。
二、感受自传人物中的力量——不断向上
笔者初读这本书时常常会被一些话语所警醒。柴静的那句“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引人深思。当时的柴静,二十出头的年纪,进入央视,后来她遇到的那些她自己都怀疑是否适合在新闻界待下去的挫折,她仍旧有勇气继续发力,而在这条路上,她不断的与之抗衡,认识自己,有自己的标准与目标。笔者很喜欢柴静这本书中的两句话——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书中第二章标题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记录的是2003年的非典,书中以柴静的视角带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事件。柴静来到当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殊时期,所以东西必须消毒才可以进入,而录音杆与摄像设备都不可以进,柴静只说了这么一句“那让我进去,我可以消毒。”学生时代读书,常常会被书中内容所打动,也同样会被作者向上的价值观所浸染。而我们在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就更理解到,那一个个冲在最前线为了守护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平凡英雄,他们的家国情怀。在阅读中体会到的这些价值观,也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重要导向。笔者曾在白岩松的《白说》中也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回到体育中,很多人问我哪个项目和人生最为相似。我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手,即便你已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杆再升高一厘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这样一种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读书能够领悟作者本身想要传达的向上的能量,需要我们带入自己的思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这将会是一个自己与自己交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在散文自传体著作中可以读到社会百态中的“人”,也可以读到作者本身,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读到了自己的思考。慢慢的,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更多,可以倾听,也一直前进。笔者认为,这就是这类书籍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柴静著.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白岩松著.白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3]王一诺.读书的意义:追求自由还是走向束缚[J].新西部(理论版),2013,(第C2期).
[4]黄惠燕.论柴静纪实性散文的审美特质——以《看见》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第4期).
[5]潘水萍.近其性·穷其味·知其趣 ——林语堂论“读书的艺术”[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1期).
作者简介:
张露莹(1998-),籍贯: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赵军伟(1986-),籍贯:山东费县,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语文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语文教育。
1.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  要:新闻人视角的散文自传体著作与其他自传性作品有所不同,此类作品兼具散文特质与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与人性思考。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被互联网裹挟着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阅读,我们更需要从阅读中获得思考,从而获得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在纷扰的碎片化时代,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对《看见》这本书的分析,提取这类书籍中的人文情怀和书籍所传递的正能量。
关键词:《看见》;人文情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