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意象的文化象征与文学表现摘要因“墙”有着秩序和规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隔墙
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往往成为突破封建礼制、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
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多,如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关键词墙;意象;心墙
一、“墙”意象的生成
墙是房屋界域的标志,这是墙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的本来自然属性。墙的存
在象征着人与外界的隔离。在儒家伦理文化中,“墙”又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象征着男女之别、男女之防、男女之隔,这时的“墙”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文化
功能。
由于“墙”有着秩序和规范性象征,“跳墙”就被蒙上了一层伦理彩,成为具有贬抑含义的词语。《孟子•滕文公下》谴责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其结果是“父母国人皆贱之”。在孟子那里,“墙”则被赋予体现男女之防之伦理秩序的文化内涵。“钻穴逾墙”
是悖越礼制的大逆不道行为。
在中国文学场景中,男女爱情尤其是男女私情往往与“墙”或“跳墙”联系在一起。不得其允的青年男女,一旦两情相悦,常常会通过“跳墙”的方式来完成男女二人的“相见欢”。《诗•郑风•将仲子》中就有“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燊。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的记载。战国时宋国的美男子宋玉,在其著名的《登徒子好赋》中,提到东家之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汉语成语“窃玉”讲述的是晋代美男子韩寿的“跳墙”故事(事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该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垣墙重密,门阁急峻”情形下两个有情男女逾礼幽会的细节。同时,由于这个故事的存在,后人就把“窃玉”当做男子通过不合礼法的方式得到心上女子的代称。“跳墙”也成了“突破礼法”、“逾越规范”的代称,富含文化和伦理意义。
“墙”的这种特定文化内涵在唐诗和宋词中也有反映。唐代的王维、李白、李商隐、元稹都在自己的诗作中使用过这种积淀了特殊文化意蕴的“墙”及其
相关意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曰:“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虽然作者声称写作的目的是“止淫奔”,但事实上,这种“墙头马上”的故事仍是“窃玉”的别种“逾墙”演绎。
李白有《效古》“自古有秀,西施与东邻”,王维有《杂诗》“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李商隐有《
楚宫》“王昌且在墙东往,未必金堂得免嫌”。元
稹的“墙”文化意识最为浓厚,其《古艳诗》《压墙花》都以“墙”意象统领
全诗,在其传奇代表作《盈盈传》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宋词中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
人墙里佳人笑”,将男子隔墙闻听女子的娇笑而生发出爱慕的心理感受准确而
细微地表达了出来。此外,秦观的《调笑令》词、赵令畴的《元微之崔盈盈商
调蝶恋花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都有对“墙”意象的描述。
元代的散曲中也频频出现“墙”的字眼。“粉墙高似隔银河”(兰楚芳散曲《沉醉东风》)、“数枝红杏,闹出围墙”(滕斌《题情》)等,这里的“墙”往往象征的是闺房、家室或道德伦理规则。在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墙头马上》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更有元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明阮大铖的《燕子笺》、清代李渔的《风筝误》等戏曲小说拿被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墙”意象大做文章,直至今天,我们仍然把男女之间的婚外恋爱行为称为“红杏出墙”或者“出墙”。
二、“跳墙”恋爱模式的演变
“跳墙”作为男女之间恋爱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戏曲当中。在
元明及后来的许多戏曲中,男女主人公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故事情节反复上演,几成才子佳人爱情叙事的一种模式,鲁迅对此很不以为然:“历来野史,
或讪镑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
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
文君’;……且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
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所谓才子者。大抵能作些诗,才子和佳人之遇合,就每每以题诗为媒介。这似乎是很有悖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对于旧习惯是有些反对的意思的,但到团圆的时节,又常是奉旨成婚,我们就
知道作者是寻到了更大的帽子了。”鲁迅的批判自有其道理,但这种“跳墙”
模式和结局的“大团圆”又往往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两大看点。元曲四大家之
一的白朴,对涉及“墙”的题材情有独钟。他的两部作品《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和《墙头马上》均是通过主人公的“跳墙”来完成其爱情故事的。《董秀英花
月东墙记》中,男主人公马彬在董秀英家的花园墙头上窥视,引起了秀英的注
意,之后,经过隔墙弹琴、联诗,仆人中间递诗等过程,最终定下了东墙之约。
马彬于是跳墙赴约,与秀英成就美好姻缘。另一部“跳墙”恋爱剧本《墙头马上》,本是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改写。一个墙头一个马上的“墙头相幕”
到了白朴的笔下就演变成了“墙头相幕,逾墙欢会”的故事。书生裴少俊春游时,偶遇在花园游玩的李千金,裴少俊写诗挑逗:“只疑身在武陵游,流水桃
花隔岸羞。咫尺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而李千金即刻会意,约定裴少
俊当晚跳墙来会,“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捻青梅半含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
移初上柳梢头”。这种增加“跳墙”情节的戏曲故事还有明代孙柚的《琴心
记》,讲述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史记•列传第五十七•司马
相如传》记载的原本有“情挑”和“私通侍者”,但没有“跳墙”的情节。而
在《琴心记》中,心猿意马的司马相如在西斋看见鸟飞花动,怀疑文君来到,
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兮求其凰”。文君闻听感叹,司
马相如的反应是:“事有古怪,你听墙外低吟,其声清婉,莫是小果在那厢。
待我手板庭树,跳过高墙。正是尽情传绿绮,拼死为红颜”,正待跳墙,却有
人来,不得相会。所以,司马相如有了“将成好事多魔障,天上人间只隔墙”
的唱词。这里的“跳墙”情节是白朴的再创作。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
无疑成了突破封建礼法制度、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
古代文学最为经典的“逾墙”文学是《西厢记》。从唐朝到元代,盈盈和张生的故事广为流传,宋有官本杂剧《盈盈六么》、赵令畴《元微之崔盈盈商调蝶恋花词》,金代有院本《红娘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到了元杂剧的《西厢记》,“墙阻”和“跳墙”的设计走向成熟。从“墙角联吟”到“隔墙奏琴”,再到红娘传信,张君瑞兴冲冲跳墙意与盈盈相会,错搂红娘,却不料盈盈出于羞涩而变卦终惹得张君瑞害相思。这种种诙谐、轻松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墙”的作用在于阻隔、间隔、分离,正因如此,人
物的相聚和欢会才更扣人心弦。戏剧围绕“墙”的设置,巧妙处理了故事叙述
的断延、情节的张驰、人物的离合、故事进展的快慢等。在这类戏剧中,墙的
存在增加了悬念和矛盾,强化了戏剧冲突,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显得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墙”和“跳墙”在剧本中就有了象征意味。
三、“心墙”意象的现代表现
以《西厢记》为例,在崔张爱情故事的铺展过程中,横在他们之间的阻隔
和障碍,不仅仅表现在具象化的“墙”上,而且还体现在文化、伦理等方面的
阻碍----- 种无形的阻隔和障碍。这种阻隔和障碍一样为设置戏剧矛盾冲突、
表现主题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主人公奔向爱情的途中,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普救寺”之“墙”,还有一些由于封建礼制、个性甚至误解所产生的无形之
“4^ ”
m o
从特定意义上来讲,“普救寺”的墙由丁•有了种种“墙阻”而具有了象征
意味。除了这堵砖石之墙,在各等人物之间还有心墙、礼教之墙、伦理之墙等。具形之墙与无形之墙的重重设置,使得这一文本比之其他的“跳墙”之作略高
一筹而成为经典。
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表现。翻检鲁迅的作品。作者的“心墙”意识强烈而惊人。《故乡》中,当我们还沉
浸在对少年闰土伶俐、勇敢的想象中。回响着鲁迅对闰土的感叹——他“心里
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那一
声谦卑的“老爷!”彻底打碎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少年形象,也更能体会鲁迅为什
么“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障壁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生生拉开了两个纯真少年的心。《伤逝》中,子君
和涓生为了自由爱情发出呼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也曾经“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两颗年轻的心贴得那么近。然而,在他们意识到“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心墙”使彼此难以沟通,无法交流。最
终,爱情失去了,生命陨消了,留给生者的只是无尽的悲哀。《祝福》中,在祥林嫂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对她竖起的厚厚的“墙壁”,因为再嫁和丧子被认为是不洁的女人。她走到哪里都是“碰壁”——四叔家不准她沾祭祀的物品,鲁镇的看客和听众用嘲笑的“墙壁”来抵挡祥林嫂的倾诉。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不能体谅祥林嫂死前对“灵魂和地狱的有无”的发问,也不能作出令她满意的回答,徒增祥林嫂对死亡的恐惧。
被李欧梵称赞为“沦陷都会的传奇”的张爱玲,其小说世界中没有才子佳人,也少浪漫温馨,文章主角是各种不同的“海上花”,为了生存而彼此隔膜,甚至勾心斗角,母子之间没有亲情,夫妻之间没有爱情,朋友之间没有信任。每个人看上去关系都很近,但彼此又都相互防备,给对方竖起“心墙”。《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因为金钱嫁给一个短命的病人,夫死之后,她费尽心机争得可怜的家产,似乎还有小叔子的爱恋,但她终于看清小叔子是因为钱财而企图勾引她,骚动的心门随之紧紧关闭。曹七巧因为防备而设置了重重障碍来确保自己守住金钱,包括对自己的子女和儿媳也竖起了防备的“心墙”。媳妇死掉
了,儿子抽上了大烟整天吞云吐雾,似乎就要获得爱情的长白也最终“一步步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因为金钱,曹七巧铸了一把金锁锁住了自己,成为一具活僵尸。《沉香屑》中葛微龙靠着自己年轻貌美,用身体换来了些许钱财,却被黑了良心的“妹”吞没了。她对男人财产的转移和“妹”对她的坏良心同样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和防备,“心墙”不能拆除,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男女爱情钱钟书的《围城》展示的同样不仅仅是一种恋爱哲学:围城里的人想出来, 围城外的人想进去。芸芸众生无非就是在不同的围城之中进进出出。方鸿渐经历了事业、爱情、婚姻、家庭各个方面的失败。这种失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孤独造成的。隔膜与孤独在他们之间竖起了厚厚的“心墙”,使人难以摆脱困境。在三闾大学,从一校之长高松年到中层主任李梅亭、韩学愈,再到普通教师范小等,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心怀鬼胎,互相倾轧。《围城》中孤独的决不仅仅是方鸿渐,不拆除“心墙”,人生到处是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