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恋爱心理讲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增强,职业院校学生渴望爱情,面对爱情已不再矜持与羞涩,恋爱已成为现代校园普遍关心的问题。然而,恋爱是一门学问,正确的性心理是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基础。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每个职业院校学生人生阶段的重大课题。如何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走出性心理的误区。本讲座目的是让高职生了解什么是爱情,如何正确处理好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摆正恋爱与学业、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进步和人格完善。
一、学生性意识及其发展性意识是指个人对性存在的感受、自认、作用、价值等主观的认识、体验与态度,主要有三个层次:性别意识、性欲意识和性观念。进入青春期以后,男性的遗精和女性月经的出现标志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萌生了性欲意识,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亲近异性的欲望,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反感—爱慕—初恋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性意识朦胧”——疏远异性期(10、11--12、13岁):这一时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喉结突出,声调变低,遗精,女孩乳房隆起、骨盆增大、月经初潮等等,使少男少女对自身的剧变感到不安、害羞和反感,甚至厌恶,有了自己的“心事”,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不纯洁的、可耻的,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漠和粗暴的态度,彼此开始疏远起来,异性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不自然和难为情。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男女生很少来往,互不理睬,界限分明,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谈、
亲近为不光彩的事。在集体活动中,男女生之间不愿接触,总是男生一,女生一帮,泾渭分明。这种对异性疏远的现象,是青年学生性意识萌发的标志。
(2)“性意识觉醒”——异性向往期(13、14—17、18岁):随着性生理的日趋成熟,少男少女逐渐开始出现一种感情上的吸引,对异性的疏远发展到对异性的好奇,产生了相互接近的渴望。这个时期他们对性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主动关心书刊,杂志中有关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的知识,男女生之间不再像青春期开始那样对异性的疏远,而是开始注意自己的的身材、长相到打扮装束,开始关心周围发生的爱情方面的趣闻轶事,喜爱阅读和观看描写爱情内容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经常与同龄人谈论男女爱情问题,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努力设法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创造机会与自己中意的异性接近,甚至个别学生开始递纸条、写情书,
明确地向对方求爱,相互赠给小礼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理想主义成分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所以冲突较多,常因琐碎小事而争吵甚至绝交,交往对象不稳定缺乏专—性而常有变换。在这个阶段后期,男女生渐渐从已获得的对异性体的爱慕之情中,开始有了某一个专一的目标。
男女爱情(3)“性意识成熟阶段”——两性恋爱期(18岁以后):此阶段青年男女性心理发育逐渐达到高峰期,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标准、兴趣、爱好、审美观来选择自己理想的恋爱对象,对特定的异性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想方设法单独约会,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初恋是强烈的,是青春的燃放;它又是纯洁的、
脆弱的,倾注着全部的真情和幻想。这时他们更注重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照顾体贴,精神上的融恰和依恋,在与异性交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经过初恋的相互了解,双方的思想感情日趋一致,心理上高度相容,能够在相互接触中比较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周围人的赞许和认可。热恋是爱情走向成熟的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整个青春期中,青年学生的情绪多动摇不定,容易变化,如果不注意及时引导,常会使某些青年滋长不健康的性心理,以致早恋早婚、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正是处于“异性向往期”向“两性恋爱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一个人的恋爱心理开始形成和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使性的生物性与性的社会性达到有机的统一,对每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都是十分严峻的课题。
二、爱情的本质特征
职业院校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发散着勃勃生机的热力,向往着真挚的爱情,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爱情是人类一种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来讴歌它、赞美它,把它比作太阳、鲜花、美酒,赋予它美的彩、诗的意境。然而爱情也并非都是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古往今来,“丘比特”那支锋利的爱情之箭不知道刺伤过多少颗善良的心,像一杯烈酒,一杯毒药,留下了多少
哀伤和辛酸。可以说爱情就象一首通俗歌曲唱的是“让我欢喜让我忧。”美好的爱情可以催人上进,而不幸的爱情也会使人失意,甚至沉沦。
爱情的传说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寓言,原初的人是一个四足四手、浑身圆圆的怪物,力大无比,足智多谋,连上帝也无法战胜。为此上帝想了一个方法,把人从中间剖开,被剖开的人分成了
两半,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外一半,纠缠在一起,分割的痛苦令他们再也不能分开。
上帝在伊甸园里独自一人,忽然一天分外寂寞,于是上帝就对着河水,照着自己的影子用泥土造了一些模型,这些模型就被称做人。
西方神话说,当爱神丘比特手中的箭射向谁时,他们就相爱了,连上帝和天后——爱神的父母也不例外。
当我们面对“象迷一样,总是看不清,象梦一样,捉摸不定”的爱情,不禁深深思索:爱情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
1.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对爱情的探索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关爱情本质的研究可以归为两类观点:一种是性欲爱情论,另一种是精神爱情论。
(1)性欲爱情论:性欲爱情论认为爱情是纯粹的性本能,性欲是爱情产生的惟一根源,爱情的目的就是性的结合和性欲的满足。例如,一些庸俗的纵欲主义者说:“食欲付诸实践叫吃饭,性欲付诸实践叫爱情。”这种性欲爱情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比较盛行,到19世纪末20世纪,仍有不少学者持此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男女间的爱情其核心是性爱,其他所有爱的情感都是性本能需要的不同表现,把人类爱情和纯粹动物的性欲等同起来。西方曾经流行的“性解放”, 蔑视一切调整人类性关系的行为规范,造成独身者多,离婚多、私生子多,性病和艾滋病迅速流行,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性解放的观念。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曾经流行一时的“杯水主义”理论认为,满足性欲的要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简单和平凡。性欲爱情论完全抹煞了爱情中的精神因素,把爱情和混为一谈,把人降到了一般动物的层次,看不到人类爱情中为动物所不具备的道德和美感成分。
(2)精神爱情论:精神爱情论认为,爱情与性欲毫不相干,仅仅是男女双方在精神上的依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爱情分为“凡俗”的和“高尚”的,他认为肉体上的两性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有心灵的碰撞和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他要求男女到纯粹的精神王国去遨游,去享受爱情的快乐,而不应当追求尘世的肉体快感。这种精神爱情论被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它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爱情观。“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影响广泛而深刻。推崇理性,轻贬感官,是精神爱情论的共同特点,它要求人们禁绝欲望,顺应理性而生活,这就把人们引向了禁欲主义的歧途。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
爱的核心因素是责任。
爱情的自然属性就是以人的性欲和性心理组成的性爱。性爱不仅仅是人的性欲本能,还包括对恋人的相貌、体态、肤、音等生理方面的吸引和爱恋。人有许多自然欲望,除了饥食欲望外,最强烈的就是性欲。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男女间的爱情正是在性欲这一原始动力推动下产生的性心理。因此,没有肉体结合的爱情,是对人性的压抑,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存在和维持的。
爱情的社会属性是指爱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爱情源于性欲,但又不停留在性欲的水平上,它是在性欲基础上高度升华而成的人类崇高的社会性情感即情爱。情爱表现为对恋人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等的认同和赞许,尤其表现在对恋人高尚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的强烈倾慕。志同道合和责任感是爱情与生俱来的品质。正如
黑格尔所言:“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情爱满足的主要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恩格斯指出,爱情的本质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因此,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在这两种属性中,自然属性是爱情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爱情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原因有:
第一,爱情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对爱情的追求是以社会方式进行的,总是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受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第二,爱情的孕育是在非性欲的爱的素养中培养起来的。男女之间除了外表的吸引,更多的是在思想、感情、兴趣、气质、品行等方面的相互吸引,共鸣一致。一个人的非性欲的范围越广,其爱情就愈高尚。
第三,爱情的发展受一定社会的道德制约,爱情的本质是一种责任,是对对方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爱情是给予,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爱情高尚和纯洁。
爱情的建立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为基础,一是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包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包括
爱情主体的身体素质和各种机能的健全。二是需要一定的精神条件为基础,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精神因素显得尤其重要。
2.爱情的涵义和特征爱情是指一对成年男女之间基于生理吸引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以互爱为前提,在各自内心同时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
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的相貌、体态、肤、音等生理方面的吸引异性和具有排他性的性爱,具有与之相结合的强烈愿望,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由异性间的依恋感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共同的生活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缺乏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人生观,没有共同生活的愿望和条件,爱情就无所附丽,像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很容易夭折;只有共同生活的理想,缺乏对对方和双方的感情负责的态度,爱情也难以维系下去。
爱情与友情、亲情等人类的其他高级情感不同,其特征是:
(1)爱情是以性爱为前提,只能发生在成年男女之间的感情:它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少儿过家家游戏。在爱情中,性吸引力是基础。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气质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异性。气质美是性吸引力的核心,外在美是基础,性感是催化剂。
(2)爱情具有平等、互爱性:恩格斯说:“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爱情是两颗心相碰发出的共鸣。平等的互爱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男女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真正的爱情是以尊重对方自愿选择权利为前提的。一方强制对方或勉强凑合都不是爱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就有这个意思。②爱情不是“单相思”、“一厢情愿”,一方自作多情,而对方却毫无此心,“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不能称之为爱情。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③恋爱双方的人格完全平等,在爱情中的地位也完全平等。爱情是互爱,不能因为自己爱对方,也要求对方必须爱自己;也不能因为对方爱自己,就“知恩图报”。出于同情、怜悯、报恩等而形成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不是爱情,因为爱情必定是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而这种关系则给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