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健康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大学生爱情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矛盾冲突,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所构成的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热恋与失恋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咨询。
第一节 男女爱情大学生爱情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爱情内涵的心理学解释
(一)爱情定位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按哲学心理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一书中将人类的爱分为五种: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神明之爱,我们这里要讲述的就是所谓的异性之爱。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男女双方产生的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高尚感情。
2、爱情的基本内容
生物因素:指爱情产生于男女两性之间,异性相吸的生物本能使人产生性欲,从而具有与之相结合的强烈愿望;精神因素:指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健康的爱情回愉悦身心,使人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社会因素:指爱情是社会现象,一方面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爱情将涉及养儿育女,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
3、爱情的形成过程
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
(二)爱情类型
1)浪漫式爱情:将爱情理想化,只求外在美,追求肉体与心灵融合的境界。
2)游戏式爱情:视爱情如游戏,只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所爱者不肯负道德责任,轻易更换恋爱对象。
3)占有式爱情:对所爱对象,赋予极其强烈的感情,并希望对方回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所爱,极具占有欲,对方稍有怠慢或忽视,就心存猜疑嫉妒。
4)伴侣式爱情:在缓慢的过程中由友情逐渐演变成爱情,温存多于热情,信任多于嫉妒,是一种平淡而深厚的爱情。
5)奉献式爱情:信奉“爱情是付出而非索取”,的原则,甘心为其所爱牺牲一切,不求回报。
6)现实式爱情:视爱情为彼此现实需求的满足,不是理想的追求。
(三)爱情的成分
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爱情三元论。
动机成分、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并进一步将此三种成分各自在两性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
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三者具备,并合而为一,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斯腾伯格称之为完美之爱。
(四)爱情的心理结构
1、性心理:是爱情心理结构的基础。个性性心理的发展是与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社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大致经历异性疏远期(12~14岁)、异性向往期(15~16岁)、异性接近期(16~18岁)、恋爱期或爱情产产生期(18岁以后)。
2、爱情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
3、爱情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系统。
二、健康与不健康的爱情
(一)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显示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够充分尊重对方;将爱
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是彼此独立个性的结合。
(二)不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过高地评价对方,将对方的人格理想化;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带有病态的夸张;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阶段特征: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异性接近期和恋爱或爱情产生期,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很大的落差。
2、年级特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恋爱需求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迫切。
3、性别特征:男子比女子更易一见钟情;男子比女子更积极主动;女子的戒备心理比男子强;女子的“面子观”比男子强;女子比男子更看重爱情在生活中位置;女子比男子更看重情
爱,男子比女子更看重性爱;男子比女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而女子比男子的爱表现得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