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学习版内容摘要: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关键词:小学低段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策略一、问题的提出(略)
二、概念的界定: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即幼儿期、儿童期。因此,作为父母,作为教师,应根据孩子成熟的机能适时进行某种品德或某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正如“好雨知时节”。所以我们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内容很广,爱祖国
、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略)
四、研究目标:总目标:结合我校五星少年培养的“五个好”和“五个一”目标,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方向正确、学段衔接、常态开展的教育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养成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积极争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教育之根奠基;3.通过摸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研究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问卷调查了解孩子在家庭中、学校集体活动中的教育现状,分析原因;2.寻低龄儿童的不良行为根源,依据科学理论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在各种活动中探寻并矫正不良行为,规范行为;3.学校对家长的思想引领,家校形成合力,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常态教学有效衔接于中高段学习;4.预防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研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5.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友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 2.文献资料法;3.教育观察法;4.个案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3月)1.学习有关良好习惯培养与研究的文献,创设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2.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级;3.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和理解“小学低段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
惯养成的策略研究”的理论;4.制定试验研究方案,向课题组申报。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9年4月—2020年1月)1.设计测试卷,对实验班进行前期测试,了解学生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分析;2.结合学校的“五星六礼”探讨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3.搜集、整理与加工研究中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4.及时对研究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利用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出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再确定改进的措施和下一步试验研究的方向;5.根据实验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参加各级评选活动;6.认真开发家庭社会教育的资源,尝试改革社会、家庭、学校新联合教育形式,挖掘成功经验,及时推广。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2019年2月—2020年3月)1.进行试验的中期测试,开展中期自评;2.收集实验教师与实验班级的研究资料,调整习惯的训练方法;3.在专家的指导下总结研究经验。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效果的评估;2.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成果,撰写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二)具体措施:1.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习惯的现状;2.明晰责任,强化习惯养成重要性;3.多措并举,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七、研究成果:(一)研究报告  论文  案例;(二)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落实
了学校主题教育“五星六礼”和“五个一课程”;(三)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1.尊重理解的原则;2.因人而异的原则;3.因势利导的原则;4.必要训练的原则;5.赏识教育的原则;(四)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归纳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1.正确体态姿势的良好习惯养成;2.高尚道德情操的良好习惯养成;3.独立自主生活的良好习惯养成;4.提升自身素养的良好习惯养成;5.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6.勤学多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养成;7.与人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养成;(五)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摸索出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略);(六)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积累了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1.强化训练法;2.督查评比法;3.榜样示范法;4.行为指导法;5.活动展示法;(七)通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1.科研思想的树立。通过参与《小学低段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老师的观念转变了,其实科研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人人都可以参与课题研究。只要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就能解决我们教师关心的问题,同时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2.科研知识的充实。课题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知识,这就要学习和充实。在本轮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经历了一个课题从无到有,在研究中解决教书育人中的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文/石冬梅 龙虹燕 许雪琳
187
学习版
实际问题。对于课题的选题、研究、总结等有了肤浅的认识;3.科研方法的习得。一年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研究深化了学校教科研风气,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八)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通
过《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收集并发表了2篇论文, 主题活动案例汇编成册。论文《用爱浇灌生命之苗,用心静待一场花开》,获得 “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全国优秀育人案
例二等奖;论文《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具体问题研究》,获得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浅谈小学生阅读与行为习惯的有机衔接》,正在评审发表中。(单位:南充
市五星小学育新校区)
内容摘要:在人们的生活中,“非此即彼”的思维长期支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区分好歹,分辨善恶,明辨是非。然而数学的学习却并不是这种简单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应时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
关键词:非此即彼 并非 跳出来 模糊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长度单位是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认识米和厘米》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米尺、直尺等教学工具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行了认识,初步建立了1米和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时,通过让充分学生发表意见,其他学生给出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学习氛围热烈,课后习题完成的正确率也较高,本来以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然而接下来出现了一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在第一单元的小测验中,有一道填长度单位名称的题:课桌宽4(  )。答案填写“米”和“厘米”的同学“平分秋”,当然也有两三个同学空着在。在评讲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基本同学都说:“4厘米很短,所以应该是4米”或者“4米很长,所以应该是4厘米”,他们只是用了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即否定了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这种思想在数学的学习中是不严谨的。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逻辑思维呢?我反思了一下,可能是:
一、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区分好歹,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对好坏、胜负、优劣、成功失败、先进落后等等这样对立的观念过于强调,使得学生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状态是不好不坏、不输不赢、不优不劣、不成功也不失败、不先进也不落后。涉及到数学就比如我们一年级就学习的“比”,我们都知道并非不是大于就是小于,不是小于就是大于,在他们之间还存在一个等于。
二、学生对于长度概念的建立还是不够清晰。可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他们只是记住了书上的那两句话“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做单位”,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的“长”或“短”,进而来确定相应的长度单位,而并非是建立起了1米和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例8”的讲解不够透彻。教材中戴红领巾的小男孩在说:“13厘米就这么高(1拃),旗杆不可能这么矮”后并没有立刻确定旗杆应该是13米,而是用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去比对旗杆的高度,这个还是来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教案只是在最后去验证的时候,用到了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这一说法。在教学时,我并没有认真去揣摩教材中的每句话以及每句话出现的位置,也想当然的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对待问题,进而出现了大的漏洞。(图略)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看过某公司招聘职员的一道试题,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
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会选择谁?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选择老妇,是因为她很快就会死去,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不回她(他)了。在两百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为什么不让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就如同我们刚开始认识了数字1、2、3……这时我们对事物的计量就用到这些数字,比如个数,5个,再增加一个就是6个,没有中间状态,即所谓的5.5个,然而并非如此。正如当下流行的模糊数学,正是因为它提供的方法和原理的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一定规律和人们的某种认识倾向。模糊数学的产生不仅是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而且也是对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挑战。正因为模糊数学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认识倾向, 所以它在经济管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及电子计算机应用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张彤 《不能非此即彼——新课改中绝对化倾向的反思》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2期;林然 《“非此即彼”要不得》 《上海支部生活》 2008年12期;吴可 《模糊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年29期。(单位:十堰市东风48小学)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教学片断《认识厘米和米》后感
■文/王丹丹
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