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文言文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太极拳教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最好看电影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书法练习入门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论语>十则》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又长。比喻责任重大,并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岁寒(知)松柏:严寒之时,才知道松柏寒而不凋。比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才能够看出一个人坚持节操的品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桃花源记》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怡然自乐:形容安于悠闲自在而自得其乐。
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人说。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爱莲说》
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三峡》
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安居乐业出处《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释义表示生活美满、。
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不远千里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老马识途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中国网络经纪人登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围魏救赵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义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自】:《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瓮中捉鳖: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鱼腹丹书:指起事者动员众的措施
狐鸣鱼书:《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病人的英语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众的措施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斩木)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马昭安的什么心,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尽人皆知。【出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语处《汉晋春秋》。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