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精选(1):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潜力和自我管理的潜力得到高度发展了,才能使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培养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教师的期盼只是指明了学生发展的目标或方向,为了让这种期盼成为学生的自觉的行动,需要做超多的工作。学生对律他一般极为感兴趣,这一点并不少见。我经常向学生请教一些班级工作的做法。例如,应对一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会向班委会或者全体同学征求处理意见,学生会五花八门的提出许多可资借鉴的方法,足以让这个学生记住教训。纵然违纪学生会有好多个理由,(诸如记错作业、忘带了、弄丢了等),但孩子最了解孩子,他们比我们更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了解学生的心里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约束。
律他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学生十分感兴趣律他过程,正是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完善
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的过程。
班级工作头绪众多,但并非杂乱无章。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例如做值日、上课间操、做眼保健操等,在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商量解决办法。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实践证明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升旗纪律》、《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工作职责》等,这些不必须都构成书面的制度,但要让全体学生心里都明白我们班级有这样的制度,一旦违反将会受到班规的制约。
从健全精细化制度开始,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建立了多样、精细化的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明确明白了什么时候就应干些什么,就应如何去做?做得好会怎样,违反了纪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学生心中,便于学生遵守。
学生在律他过程中懂得了怎样律己!当然,明白怎样做只是属于学生道德养成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中道德认知的范畴。仅仅懂得如何律己和怎样才能做到律己有很大的差异!让道德认知变成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更需要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盼告诉学生,使其成为众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如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总期望做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一点作为一名老师都有深有体会,并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十分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诚地告诉学生,使其成为学生众的道德标准。介绍许多优秀学生的事迹和优秀班众的状况给学生,这样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大家期望和肯定的行为,因而能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在不自觉的行为中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去努力。
三、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在学生自我管理潜力的养成阶段可能要费一番脑筋、花费一些精力。如让学生出板报、干值日,往往是老师一遍遍手把手教,最后免不了自己重新去做。倒不如干脆自己做了来的更为直接和省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值日卫生不干净,自己亲
自代劳;做操队形没有站整齐,自己亲自不厌其烦的天天整队但是从长远看,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慢慢经历、不断锻炼,自然会掌握窍门,增长见识,提高水平,班主任要做的只要监督、适时指导就行了。
干任何事总有第一次,该放手时就放手。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多付出一份努力,多一份收成。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始终相信教育的巨大功效,在学生身上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自然会有什么样的果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是班干部在帮忙老师做班级管理,而是班干部带领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师永远是而且仅仅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忙者、合作者。从潜意识里种下民主管理的种子。
任何好习惯都是相通的。一个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好习惯许多方面塑造;一个在语文课上纪律不好学生,对数学课上习惯的培养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习惯需要齐抓共管!这天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天让好习惯成就我们的孩子。欲求好人生,先求好习惯,欲求好习惯,只需要做一件事:告诉学生
如何去做,激发学生愿意去做,支持学生努力去做,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四、支持学生努力去做
1、一切行为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只要制度中有的,一律照章办事,帮忙养成一种守纪的习惯。不能因人、因情绪随意更改。(如违纪要扣分,不能因为是班干部便迁就、老师情绪好而送人情;不能因为情绪不佳而能够加重学生负担。每周开班会,班委会议等。)否则容易在学生心中构成定势,让制度形同虚设。
2、确立落实重点,逐项突破。
班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便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贪多嚼不烂,使行为养成留在表面。一齐下手,老师没有精力,学生记不住,效果不好。针对班级实际状况,在不同的时期确立重点,强化训练,巩固成果。
3、不断强化,及时反馈。
任何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都会出现反复,因而需要不断强化训练,班主任、学生干部靠上抓,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掌握状况,迅速作出反馈。每周班干部例会,关键时候重点问题日日反馈。甚至半天一反馈。习惯成自然!
让学生人人都当班干。人的潜力是逼出来的!人天生都有做好某项事情的潜能,只但是多数时候是由于与自身的惰性相消抵罢了。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读书写字、打扫卫生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要自己带领监督其他同学做,就有点怯懦,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老师逼的话,自己可能一辈子与班干无缘。想象,如果在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善意逼迫,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会更好。
总结精选(2):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
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好处。
养成良好习惯一、习惯的构成
人的习惯是怎样构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构成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
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靠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取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取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忙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
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靠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构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构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潜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到达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构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务必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就应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就应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带给了机会。
2、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要受外在因
素的影响,人们也能够透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
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潜力,使得人们可透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3、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
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够等待习以为常,也不能够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就应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构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构成的过
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构成的条件反射就构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必须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到达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
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构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用心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
二、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华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心理学说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行为技术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行为理论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或是学习得来,或是缺乏必要的学习潜力所致。条件作用与条件反射,是机体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不良行为和某些疾患的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能够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它们加以或矫正,帮忙病人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或者帮忙病人透过学习或条件作用减少、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或者透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行为一般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不良行为者进行训练。但关于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
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潜力,务必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潜力,务必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潜力,务必真个把书本打
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潜力,务必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潜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潜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潜力。这两种潜力的构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潜力,要到达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潜力。如果不到达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潜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潜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潜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潜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潜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
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一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持续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构成的,要逐渐
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
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但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这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期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构成的重要根源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构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潜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务必去做
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潜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潜力。习惯越自然越好,潜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资料。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能够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总结精选(3):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提高认识。透过学习,了解习惯构成的原因方式及习惯对人的影响,提高认识,自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记名言,警示自己: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
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叶圣陶);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生。(培根);解读
史料,感悟习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从小养成了爱想问题的好习惯,凡事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这种良好的习惯,使他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学好区分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区分好坏,慎重选取,务必
要明白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等是好习惯;做事拖拖拉拉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等是坏的习惯。
3、不断完善。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趋于完善的,正如有人所言:三天改变观念,三个月改变习惯,三年改变命运。有些农村人刚进城,无论是说话穿戴还是到人家做客等,总是带点农村人的习惯,如吸着烟到处走,吃饭吧嗒嘴,上穿西服下穿牛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