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疏通课文。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文化常识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 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正音:
氓之蚩 chī      期 fēi qiān    子无怒  qiāng    乘彼垝垣guǐ yuán 
笑载言  zài    尔卜尔  shì      嗟鸠兮,无食桑! xū  shèn                 
犹可也  tuō    自我尔 cú        淇水汤,渐车帷 shāng jiān cháng
士也极  wǎng  室劳矣 mǐ        兴夜 sù  mèi    其笑矣  xì 
则有 xí  pàn
(2)注意句读和节奏。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诗经爱情(3)出文中的通假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4)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且翻译
至于顿丘   至于 古:到,到达。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三岁食贫   三岁 古:多年。今:三岁的年龄
秋以为期   以为 古:两个词,把……当作。今:一个词,认为
总角之宴   宴 古:快乐。今:宴会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学生复述故事。
参考:
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被一个青年男子追求,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贫苦,她任劳任怨,日夜操劳,生活终于有了改观,她却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概括六个小节内容
定情— 恋爱 — 悔恨 — 被弃 — 劳苦 — 决绝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深入探究
1.《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展示)
明确:对比手法
示例:氓:憨厚老实、自私变心、冷酷无情
女子:(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中女子是个怎样的形象?
追求爱情与幸福,纯真温柔,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在不幸面前无奈,忍辱负重。坚毅刚强,勇敢决绝。
2.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为“负心狼”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说法——
(1)男子负心说。
2)年老衰说。
(3)财富说。
4)社会制度说
原因:(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示例: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伟大爱情,要讲求奉献,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4.归纳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作用: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