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一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诗经爱情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
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似乎殊类型,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鉴赏二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双方赠送的礼物都很普通,但对方都异常珍爱,还是男子禁不住说破了其中的秘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恋人间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第一章写青年之,第二章写青年之,第三章写青年之。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编辑本段空白艺术
“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幕一(开头四句):男子和一个腼腆文静的漂亮女子幽会,问她幽会的地点在哪?女子笑而不答。后来女子悄悄打发一个小丫鬟或她的弟弟妹妹告诉男子:在城角儿。因为那里人少又僻静。听到这个消息,男子兴奋地饭也吃不下了。好不容易挨到日暮,便飞一般地奔到城南的角楼。“怎么没有她的身影,难道失约了不成?”再细一看,大喜过望,她来了,瞧!那角楼边儿不是放着她送我的箫笛吗?她一定是藏在哪里让我着急。男子遍了角落就是没有到,急得在角楼四周走来走去,抓耳挠腮。   幕二(中间四句):哇,男子又急又气得蹲在了墙角一言不发。拿起了彤管吹起了那首曾经让她心动的乐曲。果然,她不知什么时候,女子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入神地听着。一曲完了,两人见面,分外高兴。女子说:“真好听。”男子说:“那是因为你送得彤管好看。”   幕三(结尾):转眼春天来了。大地吐绿,碧草萋萋。一对男女的爱情也在滋润成长。她们打算订立婚约了。又是一个春风和煦
的傍晚,依然在初次见面的城楼边。姑娘已消去了初恋时的腼腆。手持一束洁白的茅草芽和几支野花儿,婷婷玉立地等在那里。这洁白的茅草是爱情的定情物,她在姑娘的手中是那样的洁白美丽,如天边的白云。在小伙子眼中,茅草芽儿已经和美丽的姑娘融为了一体,他接过了茅草芽,也就接过了姑娘的心。
《诗经·邶风·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恋爱的3个片断。全诗349个字,语简意丰,事约韵繁。特别是男主人公的心理,细腻而含蓄,真实又迷离。研读文本,对其作不同解读,体味出迥然有别的、极具生活情趣的爱情轻喜剧。
  悬想:意识的美丽流动
  那个美丽娴静的女孩,有一天在城隅约我相会。我满怀喜悦赶赴城隅,但是,姑娘隐藏起来不露面,我焦急地徘徊,又是挠头,又是顾盼。那个漂亮娴静的姑娘,赠送我华美的彤管。彤管真是好看啊,我的心情像花儿般盛开。我心爱的姑娘从田野采到象征爱情的嫩茅草赠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特殊,因为是心爱的人送给我,它就是世上最美的茅草啊。
  男主人公想象女孩主动邀约相会,然而,爱而不见的场景突现,映射出其潜意识里的担
心与猜疑。搔首踟蹰的细节折射出他担心女孩并未有意于他,一切仅是他单相思的焦虑。这种焦虑很快切换成甜蜜的图景:女孩又是赠彤管,又是送茅草。男主人公的兴奋、高兴之情像一朵花,由含苞待放转向盛情绽放。
  嬉戏:挑逗的别样情趣
  娴静漂亮的女孩,约好了与男孩在幽僻的城角楼见面。男孩欢天喜地地来到约会地,女孩故意躲藏起来。这意外的变化让男孩挠头徘徊,心急焦躁。正当他不知所措之际,姑娘突然出现,献上表白情意的彤管和茅草。男孩先前的焦虑融化,快乐像涓涓细流于心底流淌。他借物赞人,也向女孩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
  因为女孩子的挑逗,男孩的心理经历了美好的期待、不明所以的焦虑、峰回路转的惊喜和两情相悦的陶醉4个阶段。
  回忆:爽约的甜蜜慰藉
  男孩兴致勃勃地来到女孩约定的地点约会。遗憾的是,那个爱他的姑娘因故并未出现。她是有事缠身不能赴约,抑或是父母反对?他焦急地走来走去,猜不透答案。他想起了往昔
女孩送他彤管的美妙时刻,送他定情物茅草的幸福场景。回想到这些甜蜜往事,他释然,爽约仅是意外,她怎么可能会变心呢?
  在这里,《静女》可以解读为一个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故事。它借助男主人公心理的时空转换,回溯男、女主人公相知、相爱的恋爱经历。男主人公赴约,女主人公爱而不见。这是男主人公后面记忆链接和心理转换的基础。之后,男主人公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两人的相知阶段——女主人公送他表达情意的彤管。接着,记忆转化为两人的相爱阶段——女主人公送上象征爱恋的茅草。男主人公的心理在现实与回忆中交织,于抑扬之中显示错落起伏之美,故事情节也凸现出跌宕回环之韵。
  《静女》男主人公心理的不同解读所构建的故事大异其趣,充分显示了古典文学作品包孕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元素和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涵咏之,深味之,拓展之,别有一番美趣。
教案
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
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 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 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 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 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第一
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  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 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
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