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PIECES REVIEW
1980年创刊
“诗画一律”理论在现代散文中的再现与重构——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
⊙云枝[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本文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从具象的“取景”和抽象的“造境”入手,一方面分析“雨意”“澡雪”等诗画元素和“折枝”“丛梅”等经营构图在文章中的再现,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文论中“以小见大”的审美方式和“象外境界”的哲学追求,探讨诗画和散文的融合与重构,并总结回归传统文化,借鉴“诗画一律”艺术理论,是拓展现代散文艺术空间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江南的冬景》 诗画一律
诗和画最早的联结出现在《诗经·卫风·硕人》,子夏问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孔子用绘画的彩视觉效果类比诗经中对庄姜的文学描写。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将“丹青”和“雅颂”并题,并从“宣物”和“存形”两方面表述诗和画的功能:“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魏晋南北朝刘勰a、唐代张彦远b等人都认为诗和画在功能和表达形式上有差别,但王维认为画也应该追求诗的意境,他在《为画人谢赐表》中提到:“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宋代苏轼继承顾恺之“以形写神”c画论思想,肯定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的独特气质,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e,“诗画同源”在宋以后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诗画一律”的内涵表达,一方面包括“诗歌借鉴了绘画的彩、结构、形状等视觉工具,绘画借鉴了诗歌中主题情感的感觉工具”,另一方面是二者超越了各自的语言工具而实现境界共通。本文拟借鉴古代“诗话”“画论”,以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为例,从具象的“取景”和抽象的“造境”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诗画一律”论在现代散文中的再现和重构。
江南的冬景一、具象:取景
(一)雨意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与山水、绘画有着密切关联,据说刘海粟曾夸郁达夫:“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郁达夫本人也承认山水和诗画在意境上的一致性,他在《杭州》一文中写:“北面秦亭山法华山下的西溪一带呢,如花坞秋雪庵、茭芦庵等处,散疏雅逸之致,原是有的,可是不懂得南画,不懂得王维、韦应物的诗意的人,即使去看了,也是毫无所得的。” 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不仅取景于山水,同时再现了绘画的艺
术效果,比如:“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雨意图”多出于明清作品,如明代沈周《雨意图》《西山观雨图》、清代髡残《雨洗山根图》。沈周《雨意图》画十二月冬景,风雨大作,凄凄寒寒,并不是郁达夫的冬霖细雨,但茅屋里倒确有两个酒客,沈周和他的女婿史永龄共坐夜话。画上题跋“雨中作画借湿润,灯下写诗消夜长;明日开门春水阔,平湖归去自鸣榔”f,寒冬冷雨中藏着一个温热的生命天地,正是郁达夫文中所说:“‘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西山观雨图》仿米友仁笔法,画苏州西山微雨景,村庄、树木、水流都笼罩在烟霭之中,无纷扰之尘寰、无喧嚣之声音,一派籁静远阔、虚伫澹如之气。髡残是湖广人,《雨洗山根图》中山景逶迤叠嶂,村庄几处、远帆几点,树枝槎桠,近处孤舟蓑笠翁,执杆钓水,有“空山新雨后”的静好之美,髡残在题跋中感慨,一川雨后山,已被渔翁占了先。g郁达夫在此“雨意山水”图上“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灯光的月晕”,受光影条件限制,传统画中并不多画夜,清代太仓人王时敏有一册《杜甫诗意图》,其中有《江村月》一幅,松竹掩映中茅屋一座,门对长桥,山头月一点,画上题杜甫诗“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新”。
以画写文是郁达夫常用的创作方式,他在《浙东景物记略》中以山水画写山水:“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
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写《杭江小历纪程》有一句“衢州的千岩万壑和近乡的烟树溪流,这又是一副王摩诘的山水横额”。山
16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