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经典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经典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中国汉末的一段分裂动荡历史时期,是一部成功的战争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并称中国文学四大名著。
1. 《三国演义》以及“三顾茅庐”典故
《三国演义》是我国战争类小说的经典之作,除了其所描绘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对人物的刻画,人物刻画的精彩,使得后来其中的经典人物的经典桥段被演义成多种题材的艺术形式。《三国演义》开头提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性的句子,就对整个作品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故事中讲述东汉末年,雄争霸之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相抗衡,故事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作者在充分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之后,进行了自己的改编,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演义出这一幅精彩绝伦的三国争雄的画面。故事中塑造了近百种人物形象,曹操、孙权、吕布、关羽、诸葛亮等都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每
个人都有人性的优点与缺点。
“三顾茅庐”指的是三国中称雄的一方蜀国的领袖刘备,承担着“复兴汉室”的宏愿,而去寻求世外高人诸葛亮的帮助的故事,然而高人总是有自己的个性,刘备作为一个领袖,一次去他,不成,又去,又不成,第三次再去,终于成功了,诸葛亮愿意助刘备一臂之力。于是“三顾茅庐”就成了一段任用贤臣的佳话。
2. “三顾茅庐”所凸显的艺术特
作者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段的描写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三顾茅庐”成了一段精彩的让人难忘的片段。作者主要是采用了顿挫、衬托等的手法,使得故事精彩绝伦,层层铺垫,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作者在“三顾茅庐”前后,运用了十余种抑扬顿挫的艺术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增加了读者对于即将登场的诸葛亮的期待,读者充满了期待,小说才能更加的引人入胜。关于抑扬顿挫的手法,可以从“三顾茅庐”的始末看到端倪。小说中刘备求贤若渴的对象是饮食高人诸葛亮,作为隐士高人,他的出场自然不凡,而诸葛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一则是考
验主上刘备的诚意,二来也确实有着一个隐士本身所带有的傲气。诸葛亮的出现是现有引子的,正如毛宗岗所点评的那样: “此卷叙玄德见司马徽,正为见诸葛亮伏线耳”,所以此时司马徽和徐庶的出现,恰巧就是为了诸葛亮的出现做铺垫了。甚至连司马徽的出现也与众不同,在司马徽出现之前有一个牧童的出现,刘备发现这个牧童的谈吐不简单,因此刘备心理有了一个暗示,觉得一个牧童都这么不简单,那么隐士高人一定更加的不简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衬托方式。这样的艺术手法,不仅仅让故事一波三折,更加的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因为这样细致的描写而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假如诸葛亮自己主动去投靠刘备,或者坐在家里急切地等着刘备的来访,那么,根据常理,刘备就不会十分看重诸葛亮。因为那些做法是急功近利、自轻自贱的,自然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毛宗岗对此有类似的看法:“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
3. “三顾茅庐”艺术特的意义
三顾茅庐,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演义》里较为精彩的片段,它呈现出了一个文人式的理想
主义状态,这不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故事,而是一个贤明的主上寻贤臣,愿意为打贤能之人而屈尊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之余,心生敬意。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表达,两个才能俱佳的人的相遇注定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也自然没有采用常用的手法,而是采用的抑扬顿挫以及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华的惊人,也表现出刘备的贤明。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让后世铭记。
所以,总的来说,作者在“三顾茅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对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物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两个人物变得饱满而鲜活起来,这就对整个小说的精彩埋下了伏笔。当然,以作者的才思,“三顾茅庐”只是整个魏蜀吴争霸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尽管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所得到的人对他的事业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但是最终仍然没有挽救蜀国的境况。但是最终人们却将刘备和诸葛亮记在了心里。所以说这是一次人物塑造的极大的成功之处。这样的艺术手法值得后世的小说创作者的深入研究与学习。
4. 结语
《三国演义》是我国经典的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意义非凡。“三顾茅庐”是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通过抑扬顿挫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了典
型的人物形象,为整个故事的精彩做了铺垫,值得后人回味。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三国典故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