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
有人说:“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具有纯真灵魂,且思考并不断追寻着生命意义的作家。”的确如此,只有心灵保持一份纯真,才能使他们能够准确而又不含杂质地洞察这个世界,洞察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世事,从而书写出非功利性的纯文学彩的经典著作.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沈从文的《边城》等等.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并对我们的人生,甚至是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
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作品简介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其故事情节和时下流行的爱情剧非常相似,总结起来无非是是灰姑娘遇见了痴情的白马王子,随后是王子苦苦的追求到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最后王子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是身患绝症)离开人世,然后剩下的就是生离
死别的伤感……只是,《山楂树之恋》与这些时下流行的爱情泡沫剧相比,它是发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也正是其发生时代的历史特殊性也就造就了这部个性特异的《山楂树之恋》,它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1975年那段艰苦而又饱含理想的岁月,小说女主人公静秋起初是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是由于父亲是地主阶级身份出生,因家庭带有剥削阶级成份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打击,这在静秋的心理产生了阴影,她骨子里一直很自卑。当时,静秋下乡之后和一学生在西村坪体验生活,主要的工作是编写教材。静秋住在西村坪村长家里,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小说男主人公“老三"。老三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他言谈举止无形中流露出对静秋的喜爱,但是静秋由于身份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害怕男人的欺骗,起初对老三总是躲躲藏藏。然而,英俊而又多才的老三虽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但是在他的身上不到纨绔气,他极重情谊,甘愿为静秋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因此逐渐感化了静秋冰冷的内心.然而,就在老三痴心绝对地耐心等候着静秋的毕业,等候着静秋的工作,等候着静秋的转正,等候着静秋完成了她所有的心愿之后,老三却患上了白血病,并在病痛的折磨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部小说虽然最初只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小说本身的思想内涵远高于一般的网络小说本身,它能使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并喜爱这部小说,甚至能与小说主人公产生感情共鸣,这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的感情故事,正是它的纯真所以它让包括笔者在内的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二、《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手法
我们知道,生命之于宇宙它只是一个细小的微粒,它是短暂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山楂树之恋》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爱情故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份永恒的怀念,一段美好的生命撞击出的美好的感情。看完这个故事,人们在感动之余未免会止不住的思考爱情这一古老的命题,去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意义。可以说,《山楂树之恋》是现当代文学中比较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成功毫无疑问地要归功于它的叙事。接下来笔者就着重介绍一下《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叙事手法,以及叙事风格.
(一)《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
正如马尔库赛在他的《审美形式》中所言:“艺术正是借助形式,才能超越现存的现实,才能成为现存现实中,与现存现实做对的作品,这种超越的成分内在于艺术中,它处于艺术本身的纬度上。”由此可见,作为审美高级形态的艺术创造,它与相对平凡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和联系。而小说的创造要想由平凡的现实升华为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审美形态,则需要作家在叙事手段上进行一番考究。诚然,叙事角度正是叙事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小说《山楂树之恋》而言,作品中作者始终以“静秋”的视角来进行叙事,显然这是站在第
三人称全能视角的角度上来进行的叙事。这正如作家伍尔夫所言:“我深知第三人称叙事的奥妙.(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我'能为她(按:指叙述者)本人招来更多的现实感.这是用‘我’来言说难以企及的。”显然,作者在《山楂树之恋》中选择了第三人称这种的全能视角来进行叙事,艾米选用作者自己的声音,把故事的讲述者和作者基本上幻化成同一个人,同时让读者读起来显然又高于人物本身,这种叙述就显得非常全面而又力度,有统揽全局之感,可以起到深入对故事情节进行剖析,同时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比如,作者对“静秋"的一段心理描写:
“想到这些,静秋真是万分后悔,象自己这样的出身,在各方面都得比一般人更加注意,千万不能有半点闪失,不然就会闯大祸.这次不知是怎么了,好像吃错了药一样,老三教她走山路,她就走山路;老三说在县城等她,就让他在县城等她.后来又让他拉了手,还被他抱了,亲了;最可怕的是让长林看见了他背着她了。这可怎么办?……”
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段话形象而逼真地刻画出女主人公“静秋”的心理活动,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合乎小说情节发展的,也是准确的。所以说这种叙事视角的选择即符合故事情感发生的情境,也是小说内容的客观需要。
除此之外,小说不仅仅选择了第三视角的全能视角来交代事情的发展,而是在这种统揽全局的全能视角下还参透了第一视角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故事更具说服力,感情也更真挚。
(二)《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手法
关于叙事手法,有人曾经评论说:“这部小说(《山楂树之恋》)仿佛是由一座顶梁柱支撑着,串起其中发生的故事。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都很整合统一,连贯下来,整个叙事过程有一气贯通的气势,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泻。”通读《山楂树之恋》这部作品,我个人觉得这一评论非常贴切。就叙事方式来看,笔者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值得探讨和学习。
就小说结构而言,它是以静秋的不断成长和感情发展为线索,在这条线索中贯穿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种种际遇,以及老三对她无尽的爱恋。可以说整部小说的总体情节发展和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的很自然得体,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在作品中,连接故事情节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累而逐渐产生的生活经历,以及随之而不断发生的情感经历为一条明显的线索,并以此为中心将人物经历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的历史碎片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文学整体。可以说,它不是静止的,是一种动态的,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不断
展现出一种生命的投入,极具张力,让人感受出难以限量的潜在意义。
我们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实在时间中进行与展开的一门艺术,时间要素在小说里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叙事学认为时间的编排应该服务与语篇,就《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的叙事时间而言,小说整体采用的时间倒错的叙事手法,即故事的发生时间和叙事的时间不一致。小说开场叙事时间是故事顺学的第一时间,随后按部就班的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故事素材的组织与整合,进而引出了爱情与追念的主题。可以说,开场既为故事等讲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比如,小说第一章作者通过老村长安慰几个小青年的话,把山楂树引了出来;接着写出了静秋对山楂树的感觉:“脑袋里想到的不是一颗树,而是一首歌。”由此,少女的情愫就这样蔓延开来……
总体而言,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山楂树之恋》小说的叙事时间极具特殊性,即叙事叙事时间和故事的发生时间往往存在差异,也就是上文我们所说的“时间倒错”手法。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叙事时间是线性的,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由于故事中几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而这种同时发生的事件需要作者一件一件的来叙述。第二,为了写作
的需要作者偶尔也不遵循故事发生的时间进行叙事,而是按照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自由分割,打破了故事中事件的原先顺序,将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从新编排。所以说,《山楂树之恋》这部文学作品在叙事时间上极具特殊性。
三、《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塑造
我们知道,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人物形象是三要素居于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就小说《山楂树之恋》而言,该小说通过故事的叙述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精彩而又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长林,老三等.并且在作品中人物一出场其性格特点便已经定型了。比如在叙述长林的特点时,文中写到:“长林似乎很害羞",小声地问静秋:“你能挑的动水?”,这些语言很形象地表现出长林的性格特点,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当然在作品所有的人物当中,描写对丰满,形象塑造最突出的还是男主人公老三.下面就以为例谈一下《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塑造。
纵观整部作品,和女主人公静秋类似,男主人公老三的性格变化并不明显,可以说是典型的“扁型人物”,或许是作者有意这样进行艺术处理,使男主人公本来复杂的一面进行简化,从而更进一步地突出其真实性。通读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不仅仅突出了主要人物性
格之纯真美好,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地艺术处理人物的形象性格,从而赋予了小说一种特有的平淡的美感,使其更具有感染力量。在具体的作品中,老三的性格和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渐展开,来慢慢地勾画出主人公的全貌。老三在故事中每出现一次,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故事刚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个角,而是先通过对静秋之所以下乡的原因以及下乡途中的见闻进行描述,从而为老三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说,老三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契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老三的人格魅力逐渐显现,并使其逐渐具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直到自己确诊为白血病不治而故意离开静秋,老三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最大的升华,同时故事的叙述也进入高潮,这也正是《山楂树之恋》超越一般讴歌爱情的小说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该部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四、《山楂树之恋》的文学地位——伤痕文学的典范之作
正如《山楂树之恋》的扉页上所描述的:“如果这本书先于卢新华的《伤痕》问世,那么,开创“伤痕文学"的重任,可能就落在这名作者的肩上了.” 的确,正如作家王蒙对该书的评价:“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刘心武也这样说:
“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大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提及伤痕文学,熊召政更是说:“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
有上述诸多知名作家对该部作品的评论我们不难理解,其作品整体毫无疑问地已经烙上了“伤痕”文学的烙印,并且可以作为伤痕文学的典范之作。直说以这样说,笔者认为纵观整部作品,它既有关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的真实描写,即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背景描写,又有关于女性细腻独特的个人诉说,即关于个人情感的私语话倾诉。并且整部作品表现出来的二者并行不悖,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有机融合,既有时代背景下的“大我”,又有个人情感恩怨中的“小我”,所以说不失为一部经典的文学巨作。
在绞刑架下惶惶度过30年岁月的石川和夫,是真正懂得了苦痛的内涵,他说:“如果我不经受这些磨难,我永远不会读,不会写,永远是个胸无点墨的文盲,我永远不懂得司法制度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这类人将永远被歧视!我被投入铁笼的30年,可以说没有虚度年华。”可以说《山楂树之恋》中所展现出来的苦痛与伤痕正如石川和夫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没有表面地停留在伤痛本身,而是将伤痛进行了很好的升华,使之极具感染力和生命
意义,这便是其成为伤痕文学典范之作的又一成因。正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对静秋多年之前的一次回忆录式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与故事均与《山楂树之恋》相同)投稿未被接受时这样写道:“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伤痕》,被写进文学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