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至。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不可久________
节绝晚________
既而周览屋壁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历 东 西 二 林 抵 化 城 憩 峰 顶 宿 大 林 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大林穷远,人迹罕至。
(4)[甲]文中描写小石潭的清澈主要用了________的手法,柳宗元游览完后对小石潭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乙]文中,白居易游大林寺后流露出________之情。   
2.课内文言文阅读 
黔之驴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载以入”是“以船载入”的倒装句,意为用船装着驴进入黔地。
B.“以为神”是“以之为神”的省略句,意思是认为它是神奇的东西。
C.“蔽林间窥之”,省略了主语,意思是驴躲在林间偷看虎。
D.“莫相知”是否定句,意思是虎不了解驴究竟有多大本领。
(3)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是:最初________;最后________。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并州有人姓纥干  , 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  , 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遂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密持斧,欲斫之。纥干云:“吾非魅。” 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饵,何意专杀我?”
【注释】①并州:山西太原。②纥干(hé gàn):复姓。③戏剧:开玩笑。④狐魅:狐狸精。⑤第: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戏剧 (________)    ②遂于衣后(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妻子不相信,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B.(他的)妻子不讲信用,(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C.(他的)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D.(他的)妻子不讲信用,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3)“其妻欲斫之”、“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乙)墨子言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  , 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汝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又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节选自《墨子》)
【注释】①士君子:上层统治者。②辟:通“避”。③有道者:有知识、有见识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讲信睦(________)
②女有(________)
③莫若为(________)
④有力者以助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
(3)甲文的儒家“大道”和乙文墨子提到的“为贤之道”,都包含着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请结合甲乙文章 内容进行概括。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鱼之乐也________
知鱼之乐________
③子非鱼也________
④请其本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选贤有狐
B.是鱼乐也                子不知鱼之乐
C.不知子矣                子非鱼也
D.知我不知鱼之乐          求其能干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5)你是如何看待这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的?   
6.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北之晋,西适豳(bīn古国名,唐代邠州),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yín)齶(è)。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1)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下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无定所(________)      A.不可久      B.其地
②精求精(________)      A.石瘦        B.曾其所不能
(2)(断句)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其 略 若 剖 大 瓮 侧 立 千 尺 溪 水 积 焉 黛 蓄 膏 渟
(3)(释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4)(品文)甲乙两段文字对鱼的描写颇为传神,你更喜欢那一处?请结合相关描写鱼的词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游历山水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往往会受到外界景物的触发。你觉得甲乙两文中柳宗元的心境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7.阅读《大道之行也》和《子奇治县》,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