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狐原型是中华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至尊至善的瑞兽,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在典籍、文学、艺术等传播活动中深得赞颂。作为古齐地域特文化,”瑞狐“形象重新为政府、学界和民间所关注,在
地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符号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瑞狐形象 地域文化 吉祥物
瑞狐形象的出现与兴起
氏族图腾中的瑞狐形象。狐是精怪种中的佼佼者,是“中国文化的独创”。①按照初民“万物有灵”的观点,每一自然事物都有一灵怪为其主宰。狐是初民自然崇拜对象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六种动物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其中的貔,据《尔雅》解释,为“白狐”。②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成家成室,我造彼昌。’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③狐是涂山氏的图腾。“绥绥白狐”的出现,被认为是子孙繁息、家族和邦国繁荣昌盛的象征。先秦时期有很多带有“狐”字的姓氏和地名。姓氏有狐突、狐偃、狐功、狐不谐等,地名有狐人、狐壤、狐父、令狐等。从文化人类学来说,这都是狐图腾崇拜的遗存。作为图腾被崇拜的狐,逐渐被赋予了“神圣、庄严、高贵”的意味。
古典文献记载中的瑞狐形象。关于狐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易经》,且往往与祥瑞征兆紧密相联。《易经》“解”卦卦辞载:“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这应是最早的猎狐记事,作为卜封吉兆被记载下来。《周易・未济》记载:“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其“彖”大意曰:虽在险中,但刚柔相济而适中,故终能亨通。故为吉卦。④
上古时期,狐是仁德的代表。《礼记・檀弓》载:“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唐代孔颖达作疏曰:“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意说:狐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表达了不忘故乡的情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将狐归纳为三种品德:“其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狐尤其是九尾白狐,颜中和、头小尾蓬多子、死则面故乡,符合儒家崇尚中和美、孝、仁义、不忘本等道德标准。
瑞狐形象的分化与保留
秦汉之际瑞狐形象的分化。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是带来好运的吉兽。这种意识是远古狐图腾的延续。《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夜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用狐的鸣叫代表上天传达神谕。汉代以后,这种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白狐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自然狐由吉兽下坠为“鬼所乘之”的妖兽。前者定位于符命文化系统,后者定位于民俗宗教系统。二者所传达、承载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泾渭分明。⑤ 有狐
古人认为,如果天下太平,社会兴盛,政治清明,则会出现白狐、九尾狐。九尾白狐成为祥瑞征兆的主角,普通狐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汉纬书《通帝验》云:“白狐,祥瑞兽也。”汉纬书《潜潭巴》云:“白狐至,国民利。”《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白狐的出现,预示着贤君出世,盛世到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则九尾狐至。”九尾白狐并非个人吉兆的显示物,其呈祥作瑞是对帝王或国家命运而言。在这一意义上说,祥瑞的出现无疑是上天对君王贤德、政治清明的肯定和褒奖。
两汉时期画在墓葬中的石壁、棺椁及地表碑、坊、石室上的画像,现代学者称之为汉画像。在汉画像艺术作品创作中,狐的形象也是祥瑞的表现方式,狐又有单尾和九尾之分,常作
为西王母身边的侍者,如四川博物馆东汉画像砖上就有西王母、三足乌、蟾蜍、玉兔及九尾狐共处之像;桑村乡大郭村出土的两幅有狐的画像,则把狐神化,成为脚踏祥云的使者;嘉祥洪山画像石上,九尾狐身佩宝剑,供西王母传唤,充当天地的中介和使者,九尾狐在此也具有神格的意义。⑥
唐宋以后瑞狐形象的保留。唐宋以后,因种种原因狐逐渐被妖化,但朝野民间对狐崇拜的现象仍然留存,仍然把狐看做祥瑞之物。唐代《艺文类聚》引《魏帝略》曰:“文帝欲受禅,郡国奏九尾狐见于谯陈。”当时人们把狐当做通天的神物,它的出现是改朝换代的先兆遗迹,具有神灵的彩。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周文王”条记载:“周文王拘�里,散宜生诣涂山得青狐以献纣,乃免西伯之难。”“李揆”条记载:“唐丞相李揆,干元初为中书舍人,尝一日退朝归,见一白狐在庭中”,有客人向他解释“此祥符也”,第二天“果选礼部侍郎”。这都可看做狐图腾原始信仰的遗留和转化,狐的祥瑞意象在历史进程中长期存在。因“狐”与“福”谐音,相应地,在民间狐形象经常作为寓意福禄吉祥的纹饰。
古齐地域中的瑞狐文化资源
古代齐国,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九尾狐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所谓九尾狐,实际是指由九个氏族组成的狐图腾集团。《山海经》三次提到九尾狐,有关记载都提到青丘,或称青丘之山、青丘之国,指的是同一地域,即原始时期东夷人居住的地方,后来都属于齐国的统治范围。《南山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大荒东经》记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晋代郭璞注云:“太平则出而为瑞也。”并有《赞》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可见九尾狐出是太平祥瑞的景象。
春秋时期,《诗经・齐风・南山》对“狐”也有所记载:“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友荡,齐子由归……”对其解说,学术界大致有刺襄公说和意中人他嫁说。实际上狐不仅是男性配偶的象征,还是国君或贵族的象征。清代学者袁枚认为:绥绥,形容转来转去,追求配偶的样子。雄狐绥绥是以雄狐在路上走来走去、追求配偶来兴起婚姻,兼有男性配偶和国君的双重内涵。
清初,淄博籍志怪小说家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把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影响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峰。《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在近500篇作品中,与狐有关的就有86篇。在这些狐故事当中,写得最多也最动人的当属那些“多具人情,和易可亲”的狐女,她们大多个性鲜明,人
情味十足,给人以特殊的美感。这与此前和同时代有关作品中那些淫欲魅人的狐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瑞狐形象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
从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狐是作为一种瑞兽出现的。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将“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为了响应山东省委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⑦,淄博市政府致力于狐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发扬,将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新经济发展相结合,探索出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02年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名叫“陶陶”的小狐狸形象成为吉祥物。2003年以后的淄博历届陶博会,也都以名为“迎迎”的小狐狸形象作为吉祥物。这些吉祥物皆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为原型,用拟人手法,经过抽象的变化、夸张、提炼,成为人们喜爱的形象。2009年淄博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吉祥物“赢赢”,也是借助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美狐设计而成的。2009年12月31日,切合瑞狐形象的省运吉祥物“伶伶、俐俐”发布,体现了淄博的地方特,展示了淄博的文化内涵。2010年9月19日,山东省第22届运动会在淄博举办,把人们关注
的视野集中到狐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上,将会给瑞狐文化的发展营造新的环境和契机。
吉祥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产品设计,它所依据的是市场定位和受众人的消费需求。吉祥物的设计应该时尚,不仅能反映时代、反映生活,还有引领生活的作用,一定要站在生活潮流的前沿。“瑞狐”吉祥物的选定,正是基于“盛世瑞狐”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彰显齐鲁文化,突出淄博特”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淄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为省运赛会精神的象征和延伸。省运吉祥物的面世,印证了地方政府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本地经济的决心。会议主办方淄博市政府,利用举办省运会的大好时机,弘扬本地传统狐文化资源,也成为地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
注 释:
①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赵晔:《吴越春秋》,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④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韦凤娟:《另类的“修炼”――六朝狐精故事与魏晋神仙道教》,《文选遗产》,2006(1)。
⑥山民:《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⑦王志东:《山东文化蓝皮书:2009年:全面提升山东省文化竞争力・序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