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
相关推荐
健康促进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
  从⼩学、初中、⾼中到⼤学乃⾄⼯作,⼤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吧,论⽂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深⼊研究的⽂章。还是对论⽂⼀筹莫展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篇1
  ⽣命在于运动,运动赋予我们健康。健康,是每⼀个⼈的期望。世界卫⽣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理、⼼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全部良好。从健康标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躯体健康之外,⼼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不仅对于躯体,对⼼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常重要的作⽤。下⾯,我们就从对情绪、⼼态和性格这三个⽅⾯的影响来了解运动这个美妙的处⽅吧。
  运动怡情
  运动可以调控情绪,⽽情绪是⼼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健康,不良情绪则危害⾝⼼健康。有关情绪对⾝⼼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在,⼯作压⼒越来越⼤,⽣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绪⾮常重要。运动是情绪低落的⼀剂良⽅,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来⾃⼼理学的研究证据显⽰,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古典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种能量或动机。规律运动或增加⾝体活动量不但可以提升体适能,也有助于整个⼈体的健康,还能增进⼈际互动与⼼理、情绪的改善。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也可以改善⼼情,舒缓压⼒,产⽣愉快的感觉。个体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所累积的压⼒、疲劳、不满等负⾯情绪加以宣泄、转移与转化成为⾃信的、使⼈愉悦的、有信⼼的正⾯⼒量,在肯定、愉快与⾃信的感觉中提升个⼈⼼理和⽣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量。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的运动可使⼈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能减轻因精神压⼒的偶发事件⽽造成的⼼理负担,这和⼈们在愤怒的时候想要摔东西的迁怒和宣泄⼀样。⽽运动确实是⼀种有效减低压⼒的⽅法,许多运动参与者在运动完后都有⼀种⾝⼼舒畅的感觉,当遇上⼯作繁忙、加班赶⼯或情绪低落时,可尝试安排⼀点时间从事⾃⼰喜欢的运动,在这段时间将精神和注意⼒转移到喜欢的运动上,藉以抒发⾃⾝所承受的压⼒,避免压⼒折磨⽣理或⼼理,当⼼情或情绪好转后,⼈的活⼒就像充满电⼒的电池⼀样,⼜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可以使⼈从中得到快感和⾃信。经常进⾏体育活动的⼈,⼤脑会分泌⼀种可以⽀配⼈⼼理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的肽类有振奋⼈⼼的作⽤。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应激并达到愉快⽔平的⼯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烦恼、不安、寂寞、⾃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使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愉快可以使你对⽣命的每⼀次跳动,对于⽣活的每⼀个印象都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体发展,⾝体健康”(巴甫洛夫)。另外,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具有⼀定的改善和作⽤,对减轻由紧张和压抑⽽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疑有⼗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建⼼
  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态,消除压⼒。笑对⽣活。现代⼈⾯对的压⼒往往是长时间、不间断的,⼯作压⼒、家庭压⼒、社会压⼒、⽣存压⼒扑⾯⽽来。这些压⼒使⼈们的精神⾼度紧张,⼼跳加快,呼吸急促,若长此以往,将造成失眠、精神不能集中,更严重的会诱发各种⼼因性疾病。⽽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保持良好⼼态的重要途径。
  坚持运动可以让我们建⽴良好的⾃我概念,保持健康的⼼态。⾝体的⾃我概念包括⼀个⼈对⾃⼰体育能⼒的评价,对⾃⼰⾝体外貌的评价,对⾃⼰⾝体抵抗⼒健康状况的评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对⾃⼰的评价更为积极,有助于建⽴⼀个良好的⾝体⾃我概念,提⾼⾃我价值和⾃尊⼼。
  参加运动时,新陈代谢加快,适量出汗,运动结束之后往往会感到浑⾝轻松、⼼情舒畅,⼈在锻炼之后⾷欲会有所提⾼,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改善,所有这些对缓解压⼒、保持良好⼼态、增进⼼理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运动可以作为⼀种预防压抑症状的⼿段,特别是⼼境很差、精神不振的⼈常常从运动中获益,这是因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感觉信息输⼊机体⽽引起唤醒⽔平的提⾼,继⽽精神振奋。在⼯作和⽣活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摆脱烦恼,振奋精神。经常从事运动会降低⼼率和⾎压,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理的影响。多项研宄证明,四个星期的规律锻炼可以⼤幅度降低忧郁症的症状。
  运动养性
  运动可以对⼈的性格起到重塑的作⽤,包括加强原有良性的性格特点,逐渐改善不利的性格特点。运动带给⼈性格上的塑造的最明显的⼀点是可以培养运动者的坚强意志。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运动中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运动者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随着全民健⾝运动的开展,投⼊到体育运动中的⼈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式最适合?除了考虑年龄、职业、⽣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项⽬对⼼理所起的作⽤不同。现实⽣活中,有些⼈缺乏⼼理调节和适应能⼒,或表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理和精神状态。
  对于⼼理素质差的⼈,建议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如⾜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给⼯作和⽣活带来好处。对于天性胆⼩,容易害羞脸红,性格腼腆的⼈,建议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这些项⽬要求⼈们不断克服胆怯⼼理,以勇敢、⽆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个时期的锻炼,胆⼦会变⼤,为⼈处事
也会从容⾃然了。对于性格内向、孤僻,不合,不善于与⼈交往,缺少竞争⼒的⼈,建议选择接⼒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的锻炼,能增强⾃⾝活⼒和与⼈合作精神,逐渐改变性格。对于多疑,对他⼈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的⼈,建议选择乒乓球、⽹球、⽻⽑球、跳⾼、跳远、击剑等项⽬。这些项⽬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断,长期从事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对于虚荣⼼强,遇事好逞强的⼈,建议选择⼀些难度较⼤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项⽬,如跳⽔、马拉松等,也可以实⼒超过⾃⼰的对⼿下棋、打乒乓球或⽻⽑球等,不断提醒⾃⼰不能骄傲。对于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的⼈,建议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练习健⾝⽓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可以逐渐形成沉稳的性格。
  运动可以让我们⼼情愉快,保持良好的⼼态,塑造完善的性格,是修⾝养性的⼀道良⽅。规律适宜的运动除了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外,也能改善⽣活质量,如睡眠、情绪和压⼒,使我们思绪更清晰,更有创造⼒,享受更美好⼈⽣。在这温暖明媚的春⽇,呼朋引伴,去运动吧。
  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篇2
  摘要:健⾝活动和⼼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健⾝活动促进⼼理健康,⼼理健康有利于健⾝活动。
  关键词:健⾝⼼理学健⾝活动⼼理健康
  1、前⾔
  ⼼理健康是⽬前国内外⼼理学研究中⾮常活跃的⼀个领域。根据⾝——⼼交互作⽤理论,⾝体健康与⼼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前,我国的'全民健⾝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健⾝活动与⼼理健康的关系也⽇益受到⼴泛关注,但我国在这⽅⾯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普遍带有盲⽬性和重复性。为此,笔者对健⾝活动与⼼理健康关系问题进⾏了探讨。
  2、健⾝活动促进⼼理健康
  健⾝活动作为⼀种有效的增进⾝体健康的⼿段也必然会促进⼊的⼼理健康。对这⼀假设进⾏的检验⾸先来⾃于临床⼼理学,⼀些⼼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压等),在通过健⾝活动辅以后,不仅⽣理疾病减轻,⼼理⽅⾯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前,对健⾝活动促进⼼理健康的研究⼰取得了⼀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起有:
  2.1健⾝活动能促进智⼒发展
  健⾝活动是⼀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的注意⼒,有⽬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活动能改善⼈体中枢神经系统,提⾼⼤脑⽪层的
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改善⼤脑⽪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体感知能⼒的发展,使得⼤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经常参加健⾝活动还能使⼈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等⽅⾯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觉、触觉和速度、⾼度党等更为准确,从⽽提⾼了脑细胞⼯作的耐受能⼒。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电脑测验
法对出⽣6个星期的婴⼉进⾏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屈伸右⼿指活动能加速婴⼉⼤脑左半球的语⾔中枢的成熟。此外,健⾝活动还能缓解肌⾁紧张和⽇常⽣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作能⼒。
  2.2健⾝活动能提⾼⾃我知觉和⾃信⼼
  健⾝活动在个体的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健⾝的内容、难度、达到⽬的,与其他参加健⾝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的⾏为、形象能⼒等进⾏⾃我评价,⽽个体主动参加健⾝活动⼀般都会促进积极⾃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活动的内容绝⼤多数是根据⾃我兴趣、能⼒等选择的,他们⼀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信⼼和⾃尊⼼,并能在健⾝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官⽟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活动的学⽣⽐不经常参加健⾝活动的中学⽣有更⾼的⾃信,这说明健⾝活动对树⽴⾃信⼼有影响。
  2.3健⾝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活在⼤城市的⼈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与⼈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健⾝活动就成为⼀个增进⼊与⼈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活动,可使⼈与⼈之间互相产⽣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丰富和发展⼈们的⽣活⽅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作、⽣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和孤独感。并在健⾝活动中,到志趣相投的知⾳。从⽽,给个体带来⼼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际关系。
  2.4健⾝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健⾝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健⾝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健⾝活动可以由于降低⼼率和⾎压⽽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健⾝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因为健⾝活动可以锻炼⼈的意志,增加⼊的⼼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些⾼应激反应的成年⼈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种训练⼀种训练⽅法的被试者都⽐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强。
  2.5健⾝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个综合性症状,与⼈的⽣理和⼼理因素有关。当⼀个⼈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
求超出个⼈的能⼒时,⽣理和⼼理都会很快地产⽣疲劳。然⽽,如果在从事健⾝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活动能提⾼诸如最⼤输出和最⼤肌⾁⼒量等⽣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活动对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
  2.6健⾝活动能⼼理疾病
  根据Rysn(1983年)的调查,1750名⼼理医⽣中,有60%的⼈认为应将健⾝活动作为⼀个⼿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健⾝活动是抑郁症的有效⼿段这⼀。就⽬前⽽⾔,尽管⼀些⼼理疾病的病因以及健⾝活动为什么有助于⼼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健⾝活动作为⼀种⼼理⼿段在国外⼰开始流⾏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健⾝活动⽅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种活动⽅式是散步或慢跑,另⼀种⽅式是踢⾜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体症状⽅⾯明显地减轻,并报告⾃尊感增强,⾝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理或⼼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理健康。1992年,拉⽅丹等⼈对1985年⾄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分严格的研究)进⾏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作⽤;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受益于健⾝活动的程度也越⼤;健⾝活动后,即使⼼⾎管功能没有提⾼,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3.⼼理健康有利于健⾝活动
  ⼼理健康有利于健⾝活动早⼰引起⼈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学医学院赫伯特博⼠,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年⼈,分为三组:甲组服⽤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些不喜欢的健⾝活动。结果表明⼄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活动,胜于服⽤药物。⽽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健⾝活动中⼼理因素对健⾝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赛中,⼼理因素在⽐赛中的作⽤越来越重要。⼼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的⾼⽔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健⾝活动中,⼈们如何在健⾝活动中保持健康的⼼理⼗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的和强烈的健⾝欲望,在健⾝活动前要有⼀种跃跃欲试的健⾝情绪,要有积极参加健⾝活动的⾃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随⽽⼼违的被动状态”。
  2)在健⾝活动中要注意⼒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法等⽅⾯上来。
  3)要尽⼒使健⾝活动轻松。可以在健⾝活动前听听⾳乐,也可⾃⼰亲⼈和知⼼朋友⼀齐参加健⾝活动。在健⾝活动中相互⿎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氛。
  4)要选择那些⾃⼰感兴趣的健⾝活动。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些钓鱼、野游、爬⼭、划船、滑冰、跳
舞等健⾝活动,尽量使健⾝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理调节⽅法。不断地调节⼼理。⼼理调节并不神秘,⼈⼈都可以调节⾃⼰的情绪,⼼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
步前,在屋⾥镜⼦前照⼀照,整理⼀下头发、⾐领。看看⾃⼰的⾯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块。当看到⾃⼰脸⾊很好,肌⾁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种积极的⼼理⾃我调节。如果在镜⼦⾥看到⾃⼰⾯⾊苍⽩,眼睛有⿊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想:“⼀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种积极的⼼理⾃我调节。
  4、结语
  健⾝活动是⼼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健⾝活动过程中,应抓住⼼理健康与健⾝活动相互作⽤的规律,利⽤健康的⼼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健⾝活动来调节⼈的⼼理状态,促进⼼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健⾝活动与⼼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们⾃觉参加健⾝活动并以此来调节⼼情,促进⼼⾝健康,从⽽积极投⼊到全民健⾝计划的实施中去。
  运动与⼼理健康关系论⽂篇3
  摘要:⽬的通过研究体育锻炼对⼤学⽣⼼理健康⽔平的影响,为促进⼤学⽣体质健康⽔平和深化⾼校体育⼯作改⾰提供参考。⽅法采⽤⽂献资料、问卷调查、⽐较分析、数据统计等⽅法研究体育锻炼对宝鸡⽂理学院⼤学⽣⼼理健康⽔平的影响。结果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理体验有愉快感的⼈数⾼达93%。经t检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理健康⽔平明显好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均P<0.01)。体育锻炼对宝鸡⽂理学院不同性别⼤学⽣⼼理健康⽔平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宝鸡⽂理学院⼤学⽣⼼理健康⽔平与全国⼤学⽣相⽐存在⼀定差距。结论该学校应加强体育教育⼯作,建议宝鸡⽂理学院应深化对学⽣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体育锻炼;⼼理健康⽔平;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学⽣有着更⾼的要求,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格将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是⼤学⽣成才的先决条件,⼼理健康是其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锻炼⼜能够显着改善⼤学⽣的⼼境[1-3],提⽰了两者的相关性。当前关于⼤学⽣体育锻炼、⼼理健康的研究较多,⽽关于⼤学⽣参与体育锻炼对其⼼理健康⽔平⽅⾯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提及。笔者试图通过对⼤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结合数据⽐较和系统分析,研究体育锻炼对⼤学⽣⼼理健康⽔平的影响,弥补该领域在这⼀⽅⾯的不⾜。我们通过对宝鸡⽂理学院⼤学⽣与全国⼤学⽣⼼理健康⽔平的⽐较,提出促进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的可⾏性建议。
  1对象与⽅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宝鸡⽂理学院800名⼤学⽣(体育类和舞蹈类除外)作为调研对象。
  1.2⽅法
  1.2.1⽂献资料法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中国期刊⽹全⽂数据库、万⽅数据库和学院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献资料、期刊论⽂和硕博论⽂,翻阅关于⼤学⽣体育锻炼与⼼理健康⽅⾯的书籍,为本研究的顺利进⾏提供素材⽀撑。
  1.2.2问卷调查法
  采⽤⾃制《⼤学⽣参与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结合当前国内外⼴泛应⽤的最新“⼼理健康症状⾃评量表(SCL-90)[4]”,根据本研究需要,于2016年3⾄4⽉对宝鸡⽂理学院800名⼤学⽣进⾏为期2个⽉的调查、测试和数据统计。其中男⼥⽣各发放问卷400份,男⽣回收和有效问卷均为400份,有效率100%;⼥⽣回收问卷395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
99.2%。
  1.2.3⽐较分析法
  通过了解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不同性别⼤学⽣⼼理健康⽔平的影响进⾏⽐较,并结合对宝鸡⽂理学院⼤学⽣与全国⼤学⽣⼼理健康⽔平的对⽐,分析各因⼦间的均值,⽐较其差异性。
  1.2.4访谈法
  通过访谈和交流,了解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基本情况及其对⼼理健康的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采⽤SPSS21.0及与本研究相关的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统计、分析和处理。⼼⾥健康得分以x±s表⽰,采⽤t检验进⾏⽐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讨论
  2.1宝鸡⽂理学院⼤学⽣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参与项⽬的状况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由知、情、意、⾏所构成的内在⼼理倾向。⽽体育态度则是个体对
体育活动所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为表现。⼤学⽣对体育的态度,对参与体育的⾏为和效果将产⽣重要影响。经调查得知,宝鸡⽂理学院⼤学⽣中,⾮常喜欢和喜欢体育锻炼的⼈数居多,超过总⼈数的80%,仅有16.2%的⼈⼀般喜欢和2%的⼈不喜欢,说明⼤多数学⽣对参与体育锻炼在态度上是积极的。
  调查得知,宝鸡⽂理学院男⼥⼤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篮球、⾜球、⽻⽑球和乒乓球4个项⽬男⽣参与⼈数明显较多,⽽健⾝操、舞蹈、乒乓球和跑步4个项⽬⼥⽣参与⼈数偏多。其原因是男⽣喜欢参加对抗性、挑战性和刺激性强的运动项⽬,⽽⼥⽣更喜欢轻松、灵活、有美感和有节奏感的运动项⽬。⽆论⼤学⽣参与哪个锻炼项⽬,都是出⾃个⼈的喜好和兴趣,说明⼤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项⽬与个⼈爱好有关。
  2.2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及⼼理体验状况
  ⼤学⽣每次参与锻炼的时间为1h左右,男⽣经常参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的⼈数分别占总⼈数的30.0%、54.0%和16.0%;⼥⽣经常参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的⼈数分别为18.4%、73.5%和8.1%,可以看出宝鸡⽂理学院⼤学⽣经常参与⼈数约占总⼈数的25.0%,偶尔参与的⼈占总⼈数的63.6%,从不参与的仅占12.1%.其中经常参与和从不参与的⼈中男⽣多于⼥⽣,偶尔参与的⼈中⼥⽣多于男⽣。说明宝鸡⽂理学院绝⼤多数⼤学⽣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并未养成⼀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的情绪、情感变化能够反映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为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变化可影响⼈体的各种⽣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体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好的情绪体验能够对⼈的⾝⼼健康起到积极作⽤。调查得知,宝鸡⽂理学院⼤学⽣参与体育锻炼⼼理体验有愉快感的⼈数⾼达93%,其中男⼥⽣⼈数均超过了90%,说明体育锻炼对⼤学⽣⾝⼼健康具有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
  2.3体育锻炼对宝鸡⽂理学院不同性别⼤学⽣⼼理健康⽔平的影响
  男⽣除了敌对因⼦分稍⾼于⼥⽣之外,其他各因⼦分均低于⼥⽣。除恐惧因⼦外,男⼥⽣其他各因⼦得分及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体育锻炼对男⽣⼼理健康的影响明显好于⼥⽣,造成此影响的原因可能与⼥⽣⾃⾝承受⼒和抗压能⼒有关。见表1。
  2.4宝鸡⽂理学院经常参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理健康⽔平
  经常参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健康⽔平各因⼦的结果有很⼤的差距,各因⼦分的⼤⼩关系为:从不参与>偶尔参加>经常参与。根据SCL-90的计分和评价指标可知,因⼦分越⼤,表明该被测试者的⼼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较⼤,反之越⼩则表明趋于正常状况。经常参与、偶尔参与、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各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的⼼理健康⽔平明显好于偶尔参与和不参与者。这也正是国家为什么紧迫向全国青少年和⼤学⽣倡导“每
天锻炼1h”健康理念的重要性所在。见表2。
  2.5宝鸡⽂理学院⼤学⽣与全国⼤学⽣的⼼理健康⽔平⽐较
  宝鸡⽂理学院⼤学⽣的躯体化、敌对和恐惧因⼦分均⾼于全国⼤学⽣,⽽其他因⼦分均低于全国⼤学⽣。经⽐较,⼆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际关系、抑郁、恐惧和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全国⼤学⽣⼼理健康⽔平优于宝鸡⽂理学院⼤学⽣。建议宝鸡⽂理学院⼤学⽣应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见表3。
  WHO把“健康”定义为⽣理、⼼理和社会适应3个⽅⾯全部良好。从对健康标准的定位可以看出,⼈的健康中躯体健康和⼼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是增进⼈体健康的最佳处⽅,不仅能促进躯体和⼼理健康,对于增强⼈的社会适应能⼒也有着重要作⽤[5].笔者在《“对⽣命在于运动”名⾔的理性思考》⼀⽂中,对体育在促进⼈体发展和增强⼈体健康⽅⾯的重要作⽤也曾进⾏了较为详尽的论述[6].
  ⼼理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可以调节⼈的情感,消除不良⼼绪,促使⼼理平衡和防治疾病。情绪是⼼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是⼀种动机或能量,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和适量运动,不仅可以提升体适能,⽽且有助于⼈体健康,能够促使⼈际互动和情绪、⼼理的改善[7-8].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体,还能陶冶情操,培养积极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健康稳定的⼼理状态[9].特别是精神萎靡不振、⼼境差的⼈,常会在体育锻炼的体验中受益,这是因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各种感知信息输⼊机体,从⽽唤醒和提⾼了⼈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平,使⼈外在呈现为精神振奋。在平⽇繁忙的学习、⼯作和⽣活中,当遇到困难或挫折⼼绪不佳时,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可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使⼈精神焕发,烦恼消除。参与体育锻炼时运动排汗,⼈体新陈代谢加快;锻炼结束后感到周⾝轻松,⼼情舒畅,⾷欲增强,睡眠改善,所有这些对于缓解压⼒、增进⾝⼼健康、减少⼼理障碍和消除病态⼼理都⼤有裨益。当前⼤学⽣⾯对的学业压⼒和就业压⼒越来越⼤,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态⾮常重要,体育锻炼能预防和缓解⼤学⽣的不良⼼绪,能够减负减压,给⼤学⽣带来愉快和⼼理满⾜感[10].
  ⼤学⽣应当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由“要我参加体育锻炼”转变为“我要参加体育锻炼”,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建议学校应深化学校体育⼯作改⾰,加⼤对⼤学⽣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度,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定期开办“阳光体育活动”,⿎励学⽣⾛出宿舍,⾛进操场,享受室外运动带来的快乐;另⼀⽅⾯,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