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
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
  .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古诗中对仗的诗句四至五例,注明出处并交流。
  课堂教学步骤
  .开头要求同学以本学段学习过的《兰亭集序》中一句对仗的句子来形容今天来听课的人和盛况。答案“贤毕至,少长咸集”
  .以各小组搜集的古诗中的对句引入,再以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明这也是名人励志对联,过渡到下一环节。
  .列举几个名人励志联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②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③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兴趣引导:出个对子考考大家。
  以成语为对,上联“望梅止渴”,邀请学生上黑板前对下联。答案“缘木求鱼”或“画饼充饥”
  分析“缘木求鱼”、“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的平仄,教师指导认为在合乎情境的情况下,“缘木求鱼”在平仄上对得更工整。以此例说明平仄、上下联、语法结构、内容上相关或相对的对联基本知识。
  .兴趣激发:古人从小学对要背一些规律,如《笠翁对韵》。邀请学生齐诵课文中《笠翁对韵》片断。由“天对地”说起,引入对子游戏。
  “细”――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粗”
  “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毛”
  “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兽”
  “家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野兽”
  “后”――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先”
  “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生”
  “砖后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石先生”
  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讲述一个关于这副对联的故事,说明故事中的学生把他的老师“石先生”讽刺了,但“石先生”却拿他没办法,因为从对仗来看,那学生确实逐字对得很工整。
  .在此摘取《笠翁对韵》中的几句,我们也来对一下,注意其中创设的情境和主题,注意押韵。
  清对淡,薄对
  答案:薄对;
  结合李清照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
  暮鼓对
  答案:暮鼓对
  结合“晨钟一杵醒尘梦”。
  鱼书对
  答案:鱼书对
  教师引导:①鱼书:东汉末年的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②雁字:结合李清照词,师生一起背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草舍对
  答案:草舍对。
  结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句。
  鸡晓唱,雉朝飞。对绿肥
  答案:对绿肥。
  结合李清照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骑马踏花归
  答案:
  教师启发:①宋太祖时翰林图画院招考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苏轼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②上联出自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再结合对仗知识引导学生,难点是“踏花归”对“邀月饮”。
  秋露横江,月明;冻云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
  答案:月明
  教师启发:唐朝韩愈有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下联写的就是这情境故事。上联与我们本学段学到过的苏东坡的有关。
  .奇联妙对欣赏
  猜猜有谁
  ①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
  ②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③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猜猜是什么地方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猜猜下面什么行业
  ①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
  ②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唯言此处高
  欣赏艺术
  承接前面讲到“刘伶”
  ①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②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③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④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
  .以同学名入对出上联,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根据要求对出下联。
  春留柳青林佳利
  学生讨论。
  请同学主动上黑板写出下联。正确答案有两种情况:
  夏无冰寒李颖华
  冬无冰寒颜劲松
  对联与书法艺术是分不开的。好的对联加上好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邀请我们学校高三年语文组的黄同异老师把这幅对联写下来。我们刚开始上课时看的那幅高三引用越王勾践的励志联,就是黄老师书写的。他的书法是学朱以撒的,写得很好。
  黄老师已备好笔墨纸砚,上讲台书写上下联。
  黄老师书写期间,教师再讲讲“绝对”,与同学们再欣赏几个绝对。
  ①先点明“绝对”的含义:独特,古往今来几乎没有比较工整的对。
  ②烟锁池塘柳
  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成为绝对的特点,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③后人有对“炮镇海城楼”较为工整。
  ④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⑤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称为绝对的特点,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⑥后人有对“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尚属工整。
  ⑦教师:上面两联还可以说后人有一些比较工整的、公认的好对,但我下面再出一对,真的是至今也没有到比较合适的下联。清同光年间,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上联: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激发兴趣: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过后去尝试对一对。
  ⑧与黄老师一起将写好的上下联展示给学生看,并赠送给班级,请班长接过。
  .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对联需创设情境和主题,不单纯是文字游戏;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0.探究作业:
  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
  搜集整理泉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以学习、生活、社会、时政中的任意一个为话题,尝试写一幅对联。
  板书设计
关于学习的对联  望梅止渴,
  缘木求鱼。
  画饼充饥。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春留柳青林佳利,
  夏无冰寒李颖华。
  冬无冰寒颜劲松。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班同学名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探求新课程“梳理探究”单元教学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模式,让学生喜欢新课程。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本的、本校的、地方的、执教者的、学生的、同事的。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
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
  八、点评
  本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充分体现了本专题梳理探究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比如,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训练再到作业布置都非常关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特别是前五个步骤有意识地一步步强化兴趣的激发,后三个步骤对对子和对联的欣赏注重素材的选择富有文化内涵,充满书香味。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第二和第三环节的引入就略显啰嗦,两个环节可以合并,做得简洁连贯些,比如只保留以学校张贴的对联作为引入即可,其他的可以割爱,或者放在后面作为训练素材。
  善于分析开发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是本设计的另一特点。这一特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开始引导学生用《兰亭集序》中的句子来形容听课的盛况,再如选用苏轼和韩愈的故事及诗句对对子,等等;其次体现在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语文资源,比如学校张贴的对联、教师的书法、学生的姓名,泉州名寺的对联,等等。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一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使专题的梳理探究富有语文味和文化内涵,不会停留于通俗平庸的层面。
  教学富有层次、循序渐进、步步推进,是本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本设计目标单一,过程具体而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充分注意教师的引导和预设,避免了有的设计大而空的毛病。具体来说,比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的对子游戏,设计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单字突破,然后扩展到词,再到整句,从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既有趣又有效;再如第六个环节的对子训练,教师目标很明确地引导同学由单字对入手,然后提升到五言句子对,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既照顾到基础性和全体性,又考虑到训练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