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考点:
1.许浑《雁》
2.文与可《箦筲谷》与苏轼《箦筲谷》
3.陈与义《萤火》
4.杜甫《登岳阳楼》
5.[宋]韩琦《迎春花》与[清]赵执信《嘲迎春花》
6.孟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
7.陆游《秋思》
8.[宋]梅尧臣《爱月》
9.(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
10.晁补之《题四弟以道横轴画》
11.李清照《临江仙.梅》
【考点研究】
一、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
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抓注释——看诗歌暗示的思想内涵
有的诗歌注释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的注释,往往就显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3.抓关键词——诗眼,析意象
诗眼 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意象 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4.抓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写景句 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状物句 抓住双重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特点句 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考题对接】
一、许浑《雁》
雁①
许浑②
万里衔芦③别故乡,云飞水宿向潇湘。
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
度日翩翩斜避影,临风一一直成行。
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
【注释】①一说该诗作者为杜牧。此处采信罗时进的观点,认为该诗为许浑所作。②许
浑:晚唐时期江南诗人,寓居湘岳。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姓流离。③衔芦:口含芦草,以防低飞时被箭射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大雁既是诗人所咏的对象,也是诗人言志抒怀的载体。
B.诗歌首联写大雁离别故乡,伴云而飞,傍水而宿,不远万里飞往南方。
C.诗歌颈联描写大雁南飞的状态,或翩翩展翅,或临风成行,生动传神。
D.全诗运用了象征、借代等手法,看似写雁,实则写己,写人,写时事。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一、许浑《雁》
1.D【解析】D项“全诗运用了象征、借代等手法”错误,本诗没有采用借代手法,而是使用象征手法,用“雁”象征人。故选D。
2.①对南飞之雁的同情。大雁为避严寒,远离故乡,衔芦南飞,历经艰险,饱经风霜,令人同情。②对自身际遇的感伤。诗人离开家乡,寓居湘岳,孤枕难眠,闻雁声而垂泪;登高遥望,观雁迹而断肠。③对乱世流民的悲悯。诗人生逄乱世,看到太多百姓因战乱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的遭遇像大雁一样令人怜悯。(每点2分,共6分)
赞美家乡的诗歌 【解析】从“万里衔芦别故乡”“临风一一直成行”“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等句子可见,诗人对大雁每年需要飞往南方充满同情之意,说他们不远万里告别故乡,在风霜雨露中辛苦飞行,实在令人同情。“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这是诗人见大雁而想起自己远离家乡的情景,根据注释②“晚唐时期江南诗人,寓居湘岳”,可见,诗人也是远离家乡,故而听见大雁南飞的鸣叫声,不由得也想起自己的家乡,孤枕难眠,为之垂泪;高楼远眺,望雁伤神。结合注释②“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姓流离”,也可以把这些南飞的大雁看作是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如同大雁一样,不得不“万里衔芦别故乡”,遭受
风霜雨雪的欺凌而无家可归,令诗人满怀同情。
二、文与可《箦筲谷》与苏轼《箦筲谷》
箦筲谷①
文与可
千舆翠羽盖,万錡绿沉。
定有葛陂②种,不知何处藏。
箦筲谷
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④千亩在胸中。
【注释】①赏智:一种高大的竹子。箦笃谷在汉川上游的洋州(今陕西洋县),文与可时为洋州太守,和苏轼常有唱和之作。②葛陂:相传东汉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投竹杖于葛陂湖。③箨龙:竹笋的别名。④渭滨:渭水之滨。《韩非子》:“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C.苏诗第一句“贱如蓬”极言竹之多,暗示笋亦多,与下文砍笋、吃笋相关联。
D.文诗直接描写所见之竹,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
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文与可《箦筲谷》与苏轼《箦筲谷》【答案】
1.D【解析】D.“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错误。苏轼在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为: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通过写“太守”吃笋间接写出了砍笋的场景。
2.①戏谑。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②赞美。借以笋解馋,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③感叹。用文王重用太公的典故,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该句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是一种戏谑的情感;可是再细思一下,为什么“太守”要用“笋”解馋,而不是其他的食物呢?这便又间接地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了,而且“竹”本身也有君子的象征,更能体现出对对方的赞美之情;再者,结合注释“渭滨:渭水之滨。《韩非子》:‘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可以看出在渭水之滨,
文王重用了太公,而“太守”却只能用“笋”解馋,还没有遇到文王这样的人,这种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的情感便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