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
诗歌的谈论文 篇1
  在中国数千年的绚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灿烂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化,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唯恐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供应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学问,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学问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索、讨论过程,纸上谈兵,经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支配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获灵感?闻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登记来。是呀,经常积累,时时做
有预备的头脑,何须等到"支配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看、擅长预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意,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自然 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究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照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自然 去雕饰'的境界。要擅长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擅长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亮有共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见,不行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
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见,值得我们仔细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共性,做一个***思索、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赞美家乡的诗歌诗歌的谈论文 篇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诗词之美本在于此,可随着时间的流淌,科技的进展,"快餐式'阅读慢慢成了主流,而传统诗词却发了酵,蒸了馏,饮了使人醉眼迷离,乱了方寸。
  "快餐式'阅读的今日,人们不情愿将时间花费在一字一句品读诗词上,他们刚喜爱通俗的笑话。当今的同学对诗词亦是如此,完成任务者居多,而由衷喜爱者廖廖。诗词在网络上被网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带有戏谑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与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驰。
  假如连续这么进展,百年之后,怕后人们只能在字典中见到"诗'"词'这类的字眼了吧。缥缈如鸿影,闻其名却不能见其人。
  诗词从来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种真实感情的传达。
  我的语文老师曾讲过她的一个经受:她的伴侣酷爱在秋天摄影,而她对秋天的印象始终是秋风秋景秋煞人。机缘巧合,在一个秋天她的那位伴侣邀请她共同登山赏景。路途上她没有多大的兴致,对沿途的光景满脸不屑。当她到达山顶时,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山下的枫树像是拍打海滩一层一层的海浪,一层黄,一层红,颜由浅而深的递进。她说她当时的脑海里瞬间消失了一个词"层林尽染'。自此,她便对秋景有了别样的感受。
  曾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像是一个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缓慢的移动着。一阵清风徐来,使我感到了一丝舒爽,而那时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如果没有风,这个世界是多么寂静。'而那一阵清风打破了寂静,让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绿洲。此时,我也最终明白了老师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教导。诗词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记住了多少,他更是让你在不断历经世事之后产生心与心的共鸣。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脱口而出。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要他们背根本不懂的诗词?初衷本是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三千世界很多美景时,脑中消失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面对忧愁难耐时,所想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面对时间消逝时,所想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想的是:"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妙不行言的不仅仅是在于诗人的遣词造句,而更在于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眼前的人,突然想起当时背过的诗句,原来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贴切的表达出了自己一样的感受,而诗词之美也正是这心与心的共鸣。诗词可谓中国文化之基本,人不行忘本,诗词值得每个人传承!
诗歌的谈论文 篇3
  向着苍白的星,冒着漫天浓雾或太空茫茫,我在生活的海中扬帆去航行。题记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犹如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始终宠爱读书,宠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经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欣赏声中,我对读书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吸取新的学问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渐渐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美丽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渐渐起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