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
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谈话引入,进入学习
    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
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阅读的方法:
①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④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2)学以致用
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在家里威风凛凛,牢牢地统治着我和弟弟。放学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巡视,虎视眈眈,不放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谁要是胆敢溜出去玩,准被他的虎爪抓回来,狠狠地教训一顿。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虎视眈眈)
②这个小片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爸爸的?(外貌、神情、动作)
2.识字加油站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是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3)结合偏旁,讲解汉字的含义
“驻”的偏旁:马,应读“zhù”;字义:(车马等)停止,泛指停止或停留。
四年级语文手抄报
“蛀”的偏旁:虫;字义:蛀虫,咬木器、谷物或衣物的小虫。
“拄”的偏旁:提手旁,应读“zhǔ”;字义: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撑身体。
“捐”的偏旁:提手旁;字义:捐助或献出。
“绢”的偏旁:绞丝旁;字义:一种薄的丝织物。
“苞”的偏旁:草字头;字义:花苞,苞片,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雹”的偏旁:雨字头,应读“báo”;字义: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降下。
“鲍”的偏旁:鱼,应读“bào”;字义:软体动物,俗叫鲍鱼,古称鳆,肉味鲜美。
(4)让学生列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3.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这些说法吗?选一两个说句子。
a.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一句重复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表达了当时的条件很差。
第二句重复运用“……的时候”,表达出这条狗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叫。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c.照样子,你也写一写吧。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师: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师小结:设问句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设问句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4.日积月累。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1)朗读这些语句。
(2)说说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说说句子的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己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3)学生读读背背。
(4)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总结了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教给学生字的组成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课堂小结,激发运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阅读的许多方法,明白了形声字的特点,学习了什么是设问句,还学习了文言文里面的句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
内容
            阅读方法
            形声字
语文园地    设问句  自问自答
            说说句子的意思

《出塞》教学设计
一、诗歌解读。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全诗语言平凡,主旨雄浑豁达,是一首表现诗人丰富内心情感和高超诗歌艺术造诣的佳作,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对国家无贤能的担忧,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有将领,边塞能、国家能安全统一的思想感情,这首边塞诗编排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秦、塞、将、教”字音,处理好古诗的停顿。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解题、营造景象。
先让学生了解《出塞》是汉乐府旧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刚接触边塞诗,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战士守护边塞的不易打好感情基础。
2.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让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塞”“秦”“征”“将”“教”的读音。
(2)让学生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的方式补充李广的资料,理解诗意。
(3)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通过范读,读准古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3.读懂诗人,拓展对比。
(1)创作背景:王昌龄,官不大,40岁才中进士,写诗不多,但是几乎篇篇都是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出塞》是王昌龄16岁赴西域时所写,当时正处盛唐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们不堪重负,一个无眠的夜晚,诗人登山城楼,看到边塞战士的辛苦,想到国家没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将领,不禁感慨发出我愿意学李广将军,誓死守护边塞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