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最新汇总2021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
    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计算: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特殊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太阳直射
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高一地理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
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