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现代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
3感悟诗歌思想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两首现代诗首先请听这两首诗歌的配乐版(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席慕蓉作家蒙古族1943年出生于重庆现居台湾席慕蓉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语言清新隽永代表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2)纪弦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主要作品有《无人岛》《摘星的少年》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口(ài)   歌(yáo)   蹲(jù)
(diān)  起(fén)  勒川(chì)
树(huái)  蝉翼(chán yì)  荒(mǎng)
3理解词义
隘口:狭窄的山口
蹲踞:蹲坐
荒莽:极其荒凉
些微:一点儿
4阅读诗歌思考问题
(1)阅读《长城谣》这首诗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节: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第三节:梦回长城。
(2)阅读《一片槐树叶》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第三节: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一)探究《长城谣》
1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2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3从《长城谣》中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句子: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评析:蹲踞”“冷眼看”“无情等词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
4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二)探究《一片槐树叶》
1诗中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2诗歌第三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乡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3诗人说一片槐树叶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
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三)比较分析
比较《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两首诗的主旨都是抒发爱国思乡之情;写作手法都是借物抒情。不同点:《长城谣》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激昂;《一片槐树叶》的感情基调是婉转、细腻。
板书设计
长城谣沧桑长城——一部历史
依恋长城——写不成篇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心系故国
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伤感现在——见叶欣喜
回忆过去——树叶来历
期盼归来——重温旧梦眷恋故国
思归心切
课外拓展
诗人借用长城槐树叶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一片深情你认为还有哪些意象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示例:
月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长河: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落木: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夕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人言落日是天涯忘极天涯不见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现代诗赏析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其他能象征爱国思想的意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和故乡的挚爱之情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