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了中国散文文体的发展脉络,明确了现代散文概念的确立形成过程,并对散文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散文 文体革命 审美 真实 虚构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里,散文和诗歌并列为文学的正宗。但与诗歌不同,散文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中国传统散文被我们称之为广义的散文,它是和非文学的文字混含在一起的,被笼统地称作“文”“文章”或“古文”,泛指韵文以外的一切文字。
罗书华的《“散文”概念源流论》认为,“散文”这个概念,经历了词体、语体、文体三个发展阶段。在公元2世纪左右,就出现了词体“散文”这两个字,有“散发出文采”和“分散地论说”等含义。从东汉起,散文向诗靠拢,渐趋整饬对偶。语体“散文”和“对文”同时出现在经学
训诂领域,关涉的主要对象是文章的语言和语句的面貌。而语体“散文”从经学训诂领域进入文学领域,是一个逐渐转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要确定文体“散文”概念出现的具体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唐代初年,兴起古文运动,“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大量出现在典籍中。古文运动将曾盛行于先秦两汉的文章称为“古文”,与魏晋兴起的骈文相对。这类与“韵文”“骈文”对列并称的“散文”,仅是在语言形式上有了一些区别和定位,没有涉及文章的其他层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南北宋之际,方出现了与诗并列对称的真正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在人们谈及“散文”时,不仅有对其外在形式的定位,也有对其内质的设定。
自魏晋时代的曹丕开始,提出“诗赋欲丽”,开始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此后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思维的形象特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但直到经过晚清时期“文界革命”的酝酿发展,在进步知识分子的逐步推动下,“五四”确立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观念,现代散文概念开始逐步出现与确立,形成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足鼎立的态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