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信仰的教师学习心得
做有信仰的老师学习心得 篇1
霍懋征 赵局长在“三有”教育中提到:做有信仰的教育,办有文化的学校,展有情感的课堂。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老师自己,曾经看周国平在《人的名贵在于灵魂》一文中说:“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趋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劳碌不止的躯体。
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没有信仰的灵魂难免会萎缩和空虚。有了信仰,我们才会拥有一颗高尚睿智的心灵,一种博大深邃的精神,一份真诚温馨的情愫,一种名贵雅致的人格。作为老师,他应当有怎样的教育信仰呢?
第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
教育工作是特别纷繁冗杂,我作为一个年轻老师我已经感到老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教育才智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坚持不懈过程。在高中的时候,由于我遇到了几个特别好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和关心,那个时候我就确定以后要做一
位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当我最终通过考试和选拔,真的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我无比的快乐。然而这份工作的困难是我不曾想象的到得。或许优秀的老师那无比的美好感,就是由于他们克服许很多多的困难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而这个美好使他们永久割舍不了对于教育事业的喜爱。
其次,对于同学的喜爱。
看完这本书,但凡优秀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同学无私的爱。同学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欢乐和满意。假如老师不能无私的喜爱同学,我想老师这份工作不会给其带来精神的富足。什么是无私的爱?如今的同学变得越来越多样,假如我们仅以成果来衡量他们,无门如何真正的喜爱他们,真正的关怀他们。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呈现在同学的面前,社会的冗杂与多样,使得同学在今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给以同学正确的引导,如何与同学交心,什么样的爱,是当代老师真正能够给与同学的,并有助于他们成长和美好。有人说老师必需每天都以笑脸面对同学,有人说老师要以爱自己孩子一样还同学,有人说不能把自己的感情表如今孩子面前,无论什么样的爱都不能遗忘同学必定要踏入社会,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面对冗杂的社会,他们必需要面对一些情感上的挫
折,那个时候他们怎么办?老师的爱,不能只是关注于孩子三年的成长,老师的爱,应当是同学的一生受益。
第三,主动地社会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有一部分人逐步的富有了起来,社会上的平复差距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真确对待老师这个职业呢?我的想法很简洁,我做老师确定不行能富贵,要富贵我就不做老师了,所以没有必要和其他一些高收入体去比较。古人有一句话很棒:“纵有良田千亩,房舍百间。然,食不过三餐,寝不过一榻而已。”知足方能常乐。老师的欢乐,在于自身的追求,是自身精神的富足,是所教同学的美好。我想只有明确了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才不会在浮躁的社会状态下产生失落感,才能美好欢乐的生活。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既然自己选择了老师这份事业,那么必需坚守自己最初的信仰,进行扎扎实实的行动,品尝成长过程当中的苦乐,追寻老师的美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
做有信仰的老师学习心得 篇2
学过“三有”教育理论后,我觉得作为老师,肯定要有教育信仰。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老师。有教育信仰的老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美好。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当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同学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老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同学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人成人他必需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同学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由于“信仰是学问和实践行为之间的肯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学问,布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看法,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然引导我们去追求人生美好。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美好。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特级老师霍懋征才会以一个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在学校老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从教的体会就是那六个字“荣耀,艰难,美好”;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邹有云、盘振玉这样的老师才会在偏僻的教学
点、在大瑶山使自己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使自己与同学的成长融为一体。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信仰是由于“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同学向上长。所以有教育信仰的老师,才是我们真正学习的典范,我们也才能从他们身上吸取到精神的养分。
如何做到有教育信仰呢?
老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动身,人是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同学为本,老师是“人师”而非“经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心情、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进展,使人具有完善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善的人”,也是永久无法完成的人。正由于无法完成,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使其完善,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信仰这样的人就意味着如教育家蔡元培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如今,而专为将来。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而是与人一样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成为终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老师信仰人自身,一切从人动身。那么怎样使人成为人?我们信任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
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凡是从教者只有具有无私的爱才能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同学呕心沥血。由于爱包含了赐予、责任、关怀、敬重、了解等主动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进入存在的深处并形成个体人格;爱建构我和他人与自然的人性化联系。“深刻的爱存在于从‘生存’到‘生存’的关系中,对于爱者来说,一切‘实存’都变得人化了。
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信任每个生命的盼望和宝贵,信任每个同学都有聪慧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育。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老师他成为爱别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爱同学、赐予同学,这种富于热忱和才智的赐予使他从同学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同学的主动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赐予的美好。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同学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处过一个同学,从没有向一个同学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同学掉队。这就是对爱的信仰!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公平面对每个同学,并热忱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同学制造和赐予,使自我与同学成长为一个“人”。或许我们缺少的就是霍老师身上的这种爱的精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