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是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养浩然正气”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修身立德”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天人和谐”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自强不息”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美德 师德修养 目标 途径 内容 组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记事起这些话就萦绕在一个小女孩耳边,长大后,她像父母一样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她即将踏上讲台之前,父亲送了她一句话,一句让她铭记终生的话——“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个小女孩就是我。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之口。如今,回首十年来的从教之路,回首十年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我又一次心潮澎湃。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一、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养浩然正气”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目标 。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①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②(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不待外求。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
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要把我们的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首先 ,我们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心中有“大爱”、有“浩然正气”的人。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在被无数惨痛的画面割得满眼是疼后,学校老师们带头捐出了自己微薄的薪水,学生们也将自己的零用钱倾囊捐出,我带着学生将有关的报纸、资料、图片收集整理后,在学校举办了一次“天灾无情 人间有爱”的展示活动,整整一个月,不,整整一个学期,我们班再也没有任何违反纪律的情况出现。
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修身立德”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 。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
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先哲杨雄在《法言·导行》中说:“师者,人之楷模也。”④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一个好的老师,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谦虚谨慎、诲人不倦,对每个学生都倾注热情与希望。那么,学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会因此变得乐学、爱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老师的一个举动、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有一次,我刚踏进教室,看到讲台下撒落的粉笔,就马上捡起来放好,学生们都默默地看着我。后来,再也没发生类似的事情,就连不能再写的粉笔头也被学生单独收在纸盒里。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大。
三、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天人和谐”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内容 。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⑤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霍懋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与同学、与朋友、与亲人、与师长相处,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与谅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要处理好自身学习、生活与工作发生的矛盾,使自己能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自强不息”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⑥《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