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7.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教学有着坚实的旧知基础,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以类比、迁移,自主探索为主。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顺向迁移——自主探索,感悟算法——总结顺口提炼方法——搭建平台,突破难点——分层练习促进应用——内外衔接,学有价值。
一、复习引入,顺向迁移。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而小数的加减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十分密切。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课前复习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和注意的问题,接着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实现顺向迁移。
二、自主探索,感悟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标准》也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少机械的训练。例1的教学,当学生在众多问题中选取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进行解决。在这里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三、搭建平台,突破难点。
通过搭建平台、营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尝试解答,深入探究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同时也很好的突破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减小数这一教学难点。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顺利的完成了。
四、总结顺口,提炼方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加系统的记忆。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来说较长的文字法则学生难以记忆,也比较枯燥,所以特意把长长的法则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点对点,位对位,小数整数方法同,得数对点要化简。简洁,命中要点,学生容易上口,比较轻松的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指导计算。
五、分层练习促进应用。
练习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练习的设计,我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计算、评讲、纠错的过程中,继续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同时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六、内外衔接,学有价值。
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7.2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通过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提高计算能力。但传统的练习课给人的感觉都是枯燥,泛味的,整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有些同学因为老是错误百出、计算的正确率低从而导致不喜欢上计算练习课。但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来讲,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上好这节计算练习课呢?下面谈谈本节课的一些设想:
一.通过“算一算”再次感悟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算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口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算。它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各类运算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前一分钟口算”,这也是我校数学课堂的一种常规,有利于孩子们迅间将精神集中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计算思维训练,长期坚持学生的口算技能很快提高。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争强好胜、贪玩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对答案的轻松小游戏,促进学生口算正确、合理、迅速,而且增强数学计算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省了计算的时间,并能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在分享与评价中肯定学生的成功尝试,共同探讨改进方向与措施。
在学生口算之后,再通过“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感悟、内化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在学生通过这两轮
的基础练习后,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已得到提升,这时再激活学生喜欢、易记的方式“顺口溜”,让学生感受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在提高计算准确率的指导性。这样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增强了计算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计算算理与计算方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计算算理理解了,那么计算方法也就掌握了;但算理是一种对方法运用的依据,而方法是实践算理的途径。所以,计算算理是计算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是运用计算方法的指导思想。掌握计算算理的人,善于创造和灵活使用方法,从而更加突出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观。计算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做,并示范给他们看。但计算的算理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关键还是要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感悟“计算方法”离不开有关“计算”的学习活动,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应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方法”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问题的具体情境中体验计算方法的用处,这是新教材中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解决计算教学中枯燥乏味的一个途径。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说思路方法,过程和结果作为课后作业完成,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后,有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将枯燥的小数加减法巧妙隐藏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这充满生活乐趣的学习中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练习课学生学习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7.3  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反思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学生在学完整数的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小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
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在这节课的中先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习新知,安排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自由学习,突破难点,最终掌握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灵活运用。
一.复习铺垫,为学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重点是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那复习就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推广什么内容?2.为什么要推广?3.推广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我安排的复习就是让学生知道我们要推广运算定律,把整数的运算定律用了小数计算里,因为运算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所以我们要学习这种知识,在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再一次重现,为
了让学生不要出现错误。
二.结合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逐渐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练习设计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第1题的填空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运算定律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这组练习,真正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我对书本练习进行了整理,先安排连加算式的练习,再是连减的和加减混合的,最后的练习有可以简便计算的算式,也有不能简便计算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要求学生这样操作: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2.否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3.写出简算过程。
四.尝试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这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我没有强制性地规定用书所出示的方法,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合作交流,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做法。同时,我相信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而且也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与人交流,怎样展示自己,他们也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参与意识。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离不开他们的探索与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紧紧围绕小数的简算方法,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共同讨论、深入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小组汇报充分发挥了体间的互补作用,学生人人参与全过程,例如,在总结归纳时,小组成员相互表达,加强合作;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动”起来再次得到体现。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总之,这节课是以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乐趣。尽管本人做出了努力,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例如: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不但要注意学生的集体回答,更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回答;自己的专业素质不够强,数学语言少;板书设计也可以更合理一些等等。
7.4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反思
过去的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要不得;而部分老师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问题,对计算形式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同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中我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2.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真谛。体现计算的价值。
3.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识
这节课中我认真地实施了下面两点:
(1)大胆放手,让学生会发现问题寻求条件帮助,实现算法多样化。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算式后,利用整数加减法运算顺序知识的迁移特点,计算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
供了参与活动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7.5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教学反思
一.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重难点的落实:能做到三个正确(正确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计算方法、正确的书写格式)和四个习惯(看清题目、想好算法、认真计算、自觉检查);也能较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并适时巩固转化等数学解题策略。
二.教学思路清晰,趣味性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为孩子的探索活动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我交流,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三.练习层次形式多样、步步引导
练习的设计多样,由浅入深、逐步引入。这些练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感知简便运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奥秘。
个人认为需要反思的地方有这些:
一.目标反思
计算正确率方面: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中得到较好反映,但整体不快,速度不均,个别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二.教与学的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层次练习、适度引导,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2.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将侧重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发现问题,在自觉总结中养成习惯,在自我反思中内化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