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 |||
领域 | 课程目标及要求 | 措施及实施方案 | 备注 |
一、数与代数 |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6.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7.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9.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0.使学生会进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1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12.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1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14.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线段图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5.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6.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7.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9.注重板书设计,引领学生归纳概括。 | 1.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练习要经常化。 |
领域 | 课程目标及要求 | 措施及实施方案 | 备注 |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解决问题 6.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7.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内角和360度。 8.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9.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10.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1.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2.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 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 2. 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 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 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5.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把握核心内容。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在他们已有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编排,例题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既有数学知识的认识深化,更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供适宜的学习素材。教学时要全面分析,重视教材的变化,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核心问题,落实课标的核心理念。 6.借助“方格图”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7.设计活动,重视数学思考。 教材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一、数一数、填一填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怎样研究的,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例如,让学生思考“怎样画得又快又好?”“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样计算面积呀?”等等,要求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或已有知识经验不断思考,合作研讨,动手尝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思维才能得以锻炼,解决问题的意识、策略方法才能得到发展。 | 1.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例如,教材第87页的例4中,小男孩“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面积呀?”引发学生思考,是该例题的核心问题;小精灵“用学过的图形运动知识试一试。”点明了要解决的问题和单元学习的联系,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 3.本单元的四个例题全部使用了方格图。例1是利用方格图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例2是借助方格图,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例3是在方格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例4是借助方格图求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里的方格图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提示,以便成功地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建立形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方格图发挥了测量标准的重要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更为学生理解和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仅收获了知识,也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 | |
领域 | 课程目标及要求 | 措施及实施方案 | 备注 |
三、统计与概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 1.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
领域 | 课程目标及要求 | 措施及实施方案 | 备注 |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通过尝试列表、假设法等多种策略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问题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 1.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化繁为简”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3.体验尝试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4.通过尝试列表、假设法等多种策略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 |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本文发布于:2024-11-15 16:3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完整版
- 下一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提升练习题 全册
实时天气 2024-11-15 16:20:23发布
北京
-
温度:8℃~16℃
东南风
-
明天多云转晴
14 北风
-
后天多云转晴
10 北风
-
大后天晴转多云
6 东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