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厦门2016超强台风“莫兰蒂”、2018百年一遇
特大暴雨为例
许广陵莫兰蒂台风
(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福建 福州 350000 )
摘 要:灾害自古存在不曾消失,因此灾害报道便是讨论研究重点。突发重大事件发生时,在本部支援力量到达前,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短时间判断出准确的采访路线、地点,让记者尽快顺利到达,直接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数量和质量。本文第一部分将结合期刊文献资料,对我国灾害报道的现状、特征等基本情况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且结合笔者经历的两次灾害报道情况,完成对灾害报道由表面认知到深层次剖析的过程;第二部分则将立足于第一部分的梳理,结合实际经验,定向、有目的性、多角度的提炼出灾害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自然而然的过渡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力图实现本文的应用性和实战性,尽笔者所能为解决灾害报道中的问题作出努力。
关键词:应急报道 信息收集 准确判断 灾害报道特征
一、研究综述
这几年国内关于灾害报道的研究正处于发展时期,灾害新闻报道制度还处于建设摸索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当前的灾害报道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引起众多学者的探讨,延伸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如何报道等深层次的研究,总体来说,我国的灾害报道制度和灾害报道研究水平都在不断的上升中。笔者对现有的影响力较大的文献进行研读,归纳出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某一项具体的灾害事件的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作出评价,主要是剖析灾害报道的手段方法。这类报道集中于具体的、有影响力的重大灾害事件,较少的进行广泛的扩散和抽象意义上的解释。例如徐占品的《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的传播特点——以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荣莉莉的《突发事件连锁反应的实证研究——以2008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为例》等。
(二)集中叙述几件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从中总结出灾害报道的观念和模式的变化,这类文章与其说是简单的对灾害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其实其真正的目的是探讨灾害报道背后的语境变化,也就是为何灾害报道会呈现出模式的转变,造成这种转变的推动力和背景分别是什么?同时也会探讨随着整个国家的灾害报道体制的成熟,传统的灾害报道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和完善。例如:孙发友的《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分析》,时统宇的《让历史告诉未来——新中国灾害报道的反思与回顾》等,董天策的《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等。
(三)将中西方对于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可以是相同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抽象整体的比较,
重点在于探讨中西方报道存在的差异的具体方面、原因和可借鉴之处。例如:马守敏、柴焰的《中西方灾害性报道之比较》,黄昆仑的《从9·11事件灾难报道中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万云生的《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差异性研究》等。
除了探讨我国当前对于灾害事件报道的相关研究主要类型,笔者接下来也会对文献中的涉及灾害报道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一)灾害报道功能:黎薇在《灾难新闻报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指出灾害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为正面传播和负面传播:正面传播体现在信息传递、传播科学知识、感召与鼓励、监测环境;负面传播体现在瓦解人精神意志的瓦解性、长期受不良消息的腐蚀性、看到血腥暴力不公平事件引发的不合乎社会生活的煽情性。这两种功能是可以转化的,只要灾难报道能够立足于引导,采用合理的传播手法,就能减少负面功能并且使其向正面的方面转化。
(二)灾害报道特征:燕道成在《灾难新闻浅论》中提出的灾害新闻特征也是学术界较为一致认可的,他认为灾害新闻具有突发性、客观性、情趣性、科学性、负面性和刺激性。突发性指的是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语言、采写编发,以迅速组织外援;客观性指的是灾难新闻必须客观、精确、切合实际,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情趣性指的是通过成功的灾害报道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情绪更为积极,安慰悲伤、平静恐慌等;科学性要求必须在报道中摈弃不科学的成分,尤其是要对灾害的成因、受灾情况、善后处理作出科学的解释;刺激性则是无论灾害大小,死伤数目、
DOI:10.13556/jki.dncb35-1274/j.2019.09.051
东南传播
2019年第9期(总第181期)15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