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敏华非常课堂实 践E-mail:**************
《小毛虫》是统编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科普性童话,课文以童话形式讲述了一只小毛虫从结茧到破茧成蝶的过程,并以此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学会等待,不断努力,最后自然会破茧成蝶。
从单元编排看,4篇童话故事指向一个主题词——改变,共同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就本课来说,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词句和图示进行故事复述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主题与重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会认“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小毛虫经历的变化,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这个故事;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什么”确小毛虫
阅读教学的“语用取向”
——《小毛虫》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陈婕
定之后,接下来便是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
一、对比朗读,培养语感文本中有几处对比描写:
其一,“生机勃勃的”的昆虫是这样:“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可怜”的小毛虫则是这样:“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这里,我要求男女同学分角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和“可怜”的心情,并让他们读出这种“生机勃勃”和“可怜”。
其二,小毛虫的“笨拙”是这样:“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而蝴蝶的“灵巧”则是这样:“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
陈婕老师力求关注每一个学生
非常课堂
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它飞啊飞,渐渐地消失在蓝的雾霭之中。”
这里,我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我请学生观看小毛虫在树叶间爬行、蝴蝶在大自然里翩然飞舞的视频,并结合他们的日常所见,体会“笨拙”和“灵巧”两个词语,并把这种体会用朗读传递出来。
通过两次对比朗读,毛毛虫的“可怜与笨拙”、昆虫的“生机勃勃”和蝴蝶的“灵巧”,这些抽象的词语都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与细节,学生通过朗读中的语气变化,融入情感,对这些不同的“描写”有了新的感知和理解,极大地唤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语感得以激活。
二、聚焦语用,关注表达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需要教师在细化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艺术重构”,以确定一堂课的学习内容。
描写小毛虫尽心竭力编织茧屋时,文中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的方法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说话。如:“要下雨了,蚂蚁该做什么?”“春天来了,桃树该做什么?”“冬天,青蛙该做什么?” “上课时,小朋友该做什么?”这样一步步通过情境启发,学生渐渐懂得了什么叫“该做的事”,明白为什么是“每个人都有”。这里的关键是语用意识的确立,如果不联系生活,不在具体的语用情境中,学生对这个句子的表意很可能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毛虫在茧屋里有一句内心独白:“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个句子非常深刻,理解难度比上一句更大。怎么办?我先出示太阳、月亮、禾苗等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然界事物的规律,如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禾苗春种秋收等。然后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一边播放简短视频资料,一边给学生讲述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学生对于“万事万物”和“规律”都有了感性认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讲故事既是教学的方法,又是教学的目标。因为,“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本堂课乃至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目标。
整篇课文学完之后,我设计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尝试讲故事。
基础层级是“三星故事大王”: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故事。板书提示如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小毛虫图片——茧子图片——蝴蝶图片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发展层级是“四星故事大王”: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述故事。课件出示以下词语:生机勃勃 尽心竭力 与世隔绝 悲观失望 彩斑斓 笨手笨脚 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自由练习后,我组织他们互讲互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说话表达的过程正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特别是分层挑战,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
三、关注个体,学会等待
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这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涵。本课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等待”,而不是“替代”。比如,朗读时,我问学生:“谁能读出小毛虫尽心竭力的感觉?”当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女生举起了手。她的声音很小,即使站在她旁边,我也听得极其吃力。可想而知,后面学生基本啥都听不清。学生读完后,我灵机一动,说:“看,老师这里有个‘金话筒’,它能放大你的声音,让最后排的同学都听得到,我们再来试一次,好不好?”说完,我将手圈成话筒状,凑在小女生嘴边。这个“金话筒”果然产生了神奇的效应,小女孩的声音洪亮起来。后一遍朗读,同学们不仅从小女生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毛虫的“尽心竭力”,也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小女生的朗读也是“尽心竭力”,全场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让她看见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而不是立马叫一个声音洪亮的孩子来作对比,对过程的关注、对个体的在意、对人的成全,全在这个细节之中。表面上我针对的是某一个独特的“个体”,其实是鼓舞了学生的全体。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
4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