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困境与成长
作者:***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21年第05期
        【摘要】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四篇童话分别讲述了大象的长相、蜘蛛的职业、青蛙的住房与小毛虫的出身困境。本文认为这四篇童话隐喻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自我认同危机、生存荒诞感、生活空间与出身局限性等社会、精神与心理问题。这些童话角面对困境的反应、选择、改变及其结果对于儿童的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四篇童话大体遵循“一二三——”变的反复结构,这一结构既能凸显童话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意义,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讽刺与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童话,困境,成长
        围绕“有趣的故事”主题,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课文。一般研究者和教师仅仅从童话文体的视角发掘这四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练习讲故事的整体教学目标人手实施教学,却很少把这四篇课文看
作一个有机整体,割裂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与复义性。这四篇拟人体童话的主角都是动物,本文认为,它们都是象征性的动物,可看作是人类心灵因子的投射,隐喻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同层面与不同层次的生存困境。童话中的角面对困境的反应、选择、改变及结果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童话中的生存困境
        美国童话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以象征的语言和形式传承人类经验与智慧,揭示人生与人心的基本真理。从童话故事中,“可以比从其他任何儿童可以理解的故事中,学到更多关于人的精神问题的东西,更多的恰当解决他们在任何社会中的困境的方法”“童话故事则直接使儿童面对人的基本困境”。我们不难发现,《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童话分别对应与投射了现实中的长相、职业、住房与出身困境,分别指向自我认同的危机、生存的无意义感与追求意义过程中的荒诞感、生存空间与环境以及出身局限性等社会、精神与心理问题。
        《大象的耳朵》中大象的大耳朵经历了从耷拉到竖起再到耷拉的过程,而它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与自我认同也经历了肯定、怀疑、改变到再度确认的过程。大象生来就有一对耷
拉着的大耳朵,然而因为小兔子、小羊等动物的质疑与否定,大象开始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自我形象的认知受到他者的影响,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周围人的评价是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参照。当大象在其他小动物们的影响下改变自我形象,竖起了耳朵,则代表了它按照社会要求对身体实施的一种自我控制。“对身体的有规律的控制是自我身份认同之个人生平得以维持的基本手段,而与此同时,自我几乎恒定不变地将其具体化之表象‘展现’于他者面前。”大象的困境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个体因为身体的体差异性所引发的存在性焦虑与羞耻感。
小毛虫        《蜘蛛开店》中的蜘蛛拥有卓越的编织天赋与技能。它每天蹲在网上等待食物自动落网,生活过于安逸、舒适,它感到寂寞与无聊,于是有了突破舒适圈,寻求生活意义的追求。蜘蛛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编织行业,售卖自己编织的物品。然而,它的职业追求并不像它所期望的那样简单与顺利,它卖口罩遇到河马,卖围巾遇到长颈鹿,卖袜子遇到蜈蚣,处处受挫,困难重重。它的坏运气看似偶然,却极具象征性,童话以夸张的形式象征了现实困境。“如果个体就只是纵情随性而活,这也是不可能的,现实总会给以迎头痛击,这就是问题所在。”蜘蛛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它盲目乐观,对现实环境的残酷缺乏足够的认识,遭遇困境时缺乏坚忍执着的勇气,以妥协与逃离的方式龟缩回网上。这里的“网”
既是实体的,也是象征的。《蜘蛛开店》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无意义感与寻求意义过程中的荒诞感的人生悖谬。
        《青蛙卖泥塘》是一个关于人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反思性文本。开篇点明了青蛙住在烂泥塘里,“烂”字突显了居住环境的恶劣以及个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于是,青蛙萌生了卖掉泥塘搬到城里住的想法。然而,青蛙的泥塘却总也卖不出去,老牛觉得草太少,野鸭觉得水太少,每个小动物都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对泥塘提出问题与建议,青蛙卖泥塘的计划一再受挫。青蛙卖泥塘的失败困境一方面缘于青蛙向往美好的生存环境却对美好环境的具体形态缺乏认知,另一方面是青蛙一开始将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为被动适应的关系。它对美好家园的认知是在卖泥塘的困境中一步步形成的,它关于人在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也是在困境中激发与建构出来的。
        《小毛虫》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科普童话,正如《坚定的锡兵》之于安徒生,《小王子》之于圣·埃克苏佩里,《小毛虫》也带有达·芬奇自传的彩,它是作者人生境遇与心路历程的象征性文本。新生的小毛虫其貌不扬,行动迟缓而笨拙,其他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它只会趴在叶子上,哪怕移动一点点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初生的小毛虫不可避免地被抛入人生的窘境,出身的低微、天赋的缺失、同伴的反差成为阻碍小毛虫人格成长的现实障碍。
        《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分别暗示了人类一系列的生存困境。童话故事不仅仅揭示困境,还试图塑造与困境作斗争的英雄式的角,为孩子选择与行动提供可供参考的范本,推动儿童的成长。“童话故事千方百计使儿童理解:同生活中的严重困难作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类生存的固有部分——但如果一个人不是躲避,而是坚定地面对出乎意料而且常常是不公正的艰难困苦,他就能战胜重重障碍,取得最后胜利。”因此,四篇童话在揭示困境的基础上书写了动物主人公在困境中的选择与成长。
        二、孤独个体的选择与突围
        “童话通常是從一个困难的情境开始,然后展示人物如何与困境周旋,描述克服问题所必要的。童话主人翁是个象征,他或她代表的是一个人在这种困难情况下适当的态度或立场。”区别于成长小说一般会设置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协助者,《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中的引导者是缺席的,动物主角都是孤独的英雄,它们在不同困境中采取特定的态度与方式,依靠自我的力量完成自我拯救或自我教育。
        《大象的耳朵》中的大象在小兔、小羊等的质疑下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一度想通过改变自我的方式寻求他者的认同。可是它撑起的耳朵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它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耳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盲目改变自己迎合别人与坚持自身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面前,它果断地选择了让自己的耳朵继续耷拉着,“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值得注意的是,坚持自我的独立价值的决定不是大象在父母或者朋友的说教或引导下作出的,而是大象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自主作出的,它体现了大象的自我接受与悦纳,在对自我主体性的确认与建构中建立了稳定的自我认同。
        《青蛙卖泥塘》一课,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老牛、野鸭、小鸟、蝴蝶等都没有买青蛙的泥塘,但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为泥塘的改造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些建议为青蛙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参照,激发与建构了青蛙关于改造环境的需要,进而影响了青蛙的行为。青蛙采草籽种草,破竹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盖房,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挥主体意识,积极建构与改造了泥塘,让泥塘变成了一个美好的家园。在此过程中,青蛙一方面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另一方面创造了美。如果说《大象的耳朵》中的大象在肯定自身形象与差异性层面获得自我意识,那么青蛙则在主观能动地改变环境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意识与成长。
        区别于多角的戏剧性的童话故事,《小毛虫》只有一个主角,故事呈现了小毛虫从丑陋的小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从只会趴在叶子上到能从叶子上飘然而起展翅飞翔的过程。面对人生的窘境,小毛虫没有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别人,而是超越了自卑心理,排除了障碍,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尽心竭力地结茧。在与世隔绝的茧屋,它耐心等待,因为它明白“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顺应自然之道,乐天知命。自我纾解与自我调适能力是小毛虫面对一切困境时的法宝。尽管《小毛虫》与《丑小鸭》一样,遵循了“主角光环”原理与大团圆的喜剧规则,美好的行为指向了美好的结果,起到了情感抚慰的作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哪怕小毛虫在羽化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它也能以惊人的潜力与勇气战胜不幸,超越逆境,大象与青蛙对困境的突围重在行为,小毛虫的突围则重在心灵。
        如果说《大象的耳朵》《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是从正向维度肯定未经成人引导的儿童在困境面前的自我肯定、勤奋创造与乐观、奋进精神,那么《蜘蛛开店》则从相反的维度反思一味寻求简单,害怕困难的懦弱性格特征的危害。“一个人之所以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真正的原因就在于他渴望远离自己的责任。”蜘蛛开店只是出于自我价值感与虚荣心的需要,缺乏责任意识的支撑,遇到一点困难就止步不前,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大象、青蛙、小毛虫在困境面前自我探寻、自我拯救、独立蜕变,“这些主人公虽然一开始对于闯荡世界的最终结局一无所知,但他们内心充满自信,沿着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在世界上到了安全的位置”。
        三、人格成长历程与童话的反复结构
        《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聚焦生存困境,突显主体的选择与突围,勾勒人格成长历程。从形式上来看,这四篇童话皆采用了儿童文学惯用的反复结构。《大象的耳朵》巧用问句的重复与递进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小兔与小羊分别用“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的问句对大象的耳朵提出了质疑。“怎么……了”的句式暗示大象的耳朵出毛病了,“怎么是……呢”是对大象耳朵状态的直接否定,递进式的问句引发了大象的自我怀疑,进而思考“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重复的问句巧设了悬念,更好地吸引读者深入大象的内心世界,体会大象的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成长。《蜘蛛开店》中蜘蛛的三次开店过程也是典型的反复结构,以“心里想一挂招牌—来顾客”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青蛙卖泥塘》篇,青蛙卖泥塘的过程中,老牛嫌草少——青蛙种草,野鸭嫌水少——青蛙引水,小鸟说缺树——青蛙栽树等,动物们在肯定的基础上
委婉地提出建议,青蛙则根据建议改造泥塘,构成叙事结构的重复。《小毛虫》中小毛虫从小毛虫到结茧到变成蝴蝶的生命形态的变化过程构成叙事的重复与循环。
        一般语文教学往往从句式习得、理清文脉、体会情感等语文素养层面把握重复结构的意义,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首先,“因为儿童文学背后的说教冲动,其结构常有重复”。重复的情节结构强化了人物的困境,困境的叠加与升级突显了主人公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从而给读者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与教育功能。四篇童话故事中,大象不盲目顺从别人的意见,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肯定自我价值;小毛虫顺应自然之道,不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自卑失望,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困境的重复与升级凸显了大象与小毛虫的自信、乐观与勇气。《蜘蛛开店》与《青蛙卖泥塘》通过重复结构,从正反维度启示读者贪图简单、害怕困难的后果,肯定勤劳与创造的价值。其次,正如麦克斯·吕蒂在谈到民间童话的叙述方式时所指出的,“我们从孩子那里知道,他总是愿意听同样的故事,别人必须用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反对。孩子们恰恰是在听那些熟悉的故事时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重复的语言、重复的情节结构为读者设置了相对熟悉与稳定的情境,易于为读者所理解與接受。《蜘蛛开店》在重复的结构与相似的语言模式中,设置巧合性的人物与情节,产生戏剧化与喜剧性的叙事效果,便于儿童
理解与接受故事主旨。最后,在重复结构中体现主人公的成长。成长是童话的普遍主题,童话主人公历经挫折,最终战胜困境,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其个体心理与精神从幼稚走向相对成熟。重复结构的运用为人物的成长设置重重障碍,让人物在渐进式的困境中逐步成长。《小毛虫》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呈现人物从自卑到自信再到自我突破的心理状况,呈现人物的心理成长过程。